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国外多民族国家语言政策与民族关系

发布时间:2019-01-24 20:28
【摘要】:语言问题是引发社会冲突的重要变量之一,其中多民族国家在国语、官方语言的选择及推广上若处理不当极易引发族际冲突,对其和谐关系的构建产生不利影响。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印度、原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均因"国语"问题导致了严重的流血冲突;苏联原各加盟共和国对本国国语的推行措施也引发了激烈的族际对抗与冲突。独立国家根据本国国情选择一种或几种本土语言作为本国国语,无论作为本国的象征或是族际交际语,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对国语、官方语言的选择,必须符合本国语言状况的实际,对其推行也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强制推行;从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角度看,多民族国家在推广国语、官方语言的过程中,应坚持多语主义政策。
[Abstract]:Language problem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variables that lead to social conflict, in which ethnic conflicts can easily be caused if the choice and promotion of national language and official language are not handled properly. In the fifties and sixties of the 20th century, India, Pakistan and Sri Lanka all caused serious bloody conflicts due to the "national language" problem.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ve language in the former Soviet republics also led to fierce inter-ethnic confrontation and conflict. It is understandable for independent countries to choose one or more native languages as their national language according to their national conditions, whether as a symbol of their own country or as an 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 language. However, the choice of national language and official language must conform to the reality of the language situation of the country, nor can it be carried out too hastily, let alone compulsoril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national relations, the multilingual policy should be adhered to in the process of popularizing national language and official language.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语言冲突研究”(03BYY007)
【分类号】:D562;H0-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包仕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重向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张挺;刘靖文;;语言舆情视角下和谐语言生活构建策略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3 殷清慧;周宝同;;重庆市江津区土地利用城乡统筹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2期

4 孙显元;;“道德悖论”研究的现状及走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张蓓;;疯癫:人性深层的矛盾冲突——存在论视域下新时期小说中的疯癫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6 温习勇;;对逻辑学地位和作用的再认识[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闵永新;;马克思主义整体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有效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9期

8 白立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初探——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为例[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杜家贵;历史主体的能动性与受动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庄福龄;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庆祥;张艳涛;;马克思哲学的大众形态、学术形态、政治形态及其历史命运[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2 马明;;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大众化[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马生祥;;试论佩斯捷利的《俄罗斯法典》[A];河北省史学会通讯(1984第1期)[C];1984年

4 李佳静;陈立超;;试论杨善集对列宁主义的认识[A];竹林里风雷——中共琼崖一大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2009年

5 李宇明;;关于中小学“双语教学”的思考[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6 陈章太;;说语言立法[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7 沈亚生;;苏格拉底之死及辩证法的历史命运[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8 濮晓婧;米寿江;;回商与徽商的异同及当代启示[A];首届中国宁夏回商大会文化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9 王元骧;;我对“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解[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10 朱伦;;关于民族自治的历史考察与理论思考——为促进现代国家与公民社会条件下的民族政治理性化而作[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淑辉;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吕晓萍;我国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程郁儒;民族文化传媒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5 曹迪;国家文化利益视角下的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邵南征;社会道德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崔海智;共产党情报局:冷战与苏联对外政策的转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怀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绩效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焦克源;甘肃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谢娟;《钱学森书信》的哲学价值[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李青;延安时期女性文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武威志;我国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邵丽;海洋开发对沿海城市文化影响的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王辉娟;论魏玛共和国的终结[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易方立;跨境民族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8 王龙生;论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内在关联[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冯凌;江泽民武警消防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理论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10 崔国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探研[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立永;试论现代俄语与俄罗斯政治的关系[J];俄罗斯研究;2003年03期

2 君雅;陆羽;;台湾当局语言政策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01期

3 陈卫强;方孝坤;;语言传播的冲突与协调——中德两国语言传播政策观照[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张宏莉;刘敬敬;;俄罗斯诸共和国语言问题探析[J];西伯利亚研究;2010年06期

5 刘汝山,鲁艳芳;新加坡语言状况及语言政策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张占山;语言规划、语言政策与社会背景的关系[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周庆生;少数民族语言政策比较研究全面启动[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04期

8 刘满堂;新加坡的语言政策:多语制和双语制[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9 蔡永良;论美国的语言政策[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10 陈纳;;美国双语问题的两派之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杰舜;;中国民族团结在世界民族关系中的示范作用[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2 丁汝俊;敏生兰;;论贫困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影响[A];2006民族宗教问题高层论坛暨甘肃研究基地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杨圣敏;;历史上民族关系中的几个问题[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C];2009年

4 刘万庆;;中国都市多民族化及民族关系的构建[A];中国城市文化与城市生态[C];1998年

5 徐黎丽;陈建军;;论风俗习惯与民族关系的互动影响[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穆殿春;;协调民族关系 促进民族和谐发展[A];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第十三次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崔成男;尹金山;方昌国;;西部大开发:解决民族关系深层问题的有效途径[A];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学术讨论会暨第九次顾问座谈会论文集[C];2000年

8 刘阿荣;;从解脱与救赎的宗教观论民族关系与民族发展[A];宗教与民族(第贰辑)[C];2003年

9 张佳生;;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关系研究[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潘先楞;;陵水县黎汉民族关系的历史与现状[A];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之七——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研究[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婷轩;中华民族自觉进程中的关键一步[N];中国民族报;2009年

2 许世昌 张修建;菏泽市政协着力构建和谐民族关系[N];联合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赵忠洪 通讯员 石凌广 杨志军;17.2万各族群众就是一家人[N];桂林日报;2008年

4 整理 王甜;经济发展与民族关系: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思考[N];中国民族报;2010年

5 徐世澄;玻利维亚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中)[N];中国民族报;2011年

6 记者 张雪飞;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N];云南日报;2011年

7 记者  吕宁丰 实习生 蔡军;构建和谐民族关系 促进社会协调发展[N];南京日报;2006年

8 记者 齐展;要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大局 促进民族关系 宗教关系和谐发展[N];辽源日报;2010年

9 记者 马敏;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N];华兴时报;2010年

10 李愿 李晓燕;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N];陕西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鑫华;民族关系协调发展与政治稳定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葛艳玲;当前新疆北疆基层民族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3 郑炜;北宋民族关系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程旭;唐墓壁画中周边民族文化因素及其反映的民族关系[D];兰州大学;2012年

5 蒋立松;中国西南地区民族关系基础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6 刘瑶瑶;青海海西州汉族移民文化变迁及民族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陈立明;藏门珞民族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8 贺琳凯;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9 德全英;民族区域自治权[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10 孙渝红;语言教育与国家战略[D];西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晓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王利花;构建内蒙古和谐民族关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3 张婷;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内蒙古民族关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4 刘卫春;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探析[D];吉林大学;2011年

5 雷海;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及其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6 吴敏;深圳特区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其力木格;扎赉特旗蒙古族汉族通婚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琴;德昂族民族关系研究(1949~2009)[D];云南大学;2010年

9 刘吉东;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关系及其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10 贾灵充;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民族工作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148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148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d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