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喻下凭切”研究

发布时间:2019-02-09 15:26
【摘要】:宋元五种韵图喻母字归等有不少与门法"喻下凭切"不合,这些例外或是由于依反切下字归等,或是由于依语音变化中产生的新反切归等,或是由于韵图编者之误。同一韵字在不同韵图中的归等也不尽相同,反映了语音的不断发展和归等原则的逐渐变化。
[Abstract]:In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many of the five kinds of rhyme figures are different from the gate method. These exceptions are either due to the reverse tangent of characters, or to the new reverse conversions caused by phonetic changes, or to the errors of the editors of rhyme pictures. The homology of the same rhyme in different rhyme patterns is different, which reflects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pronunciation and the gradual change of the principle of homology.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汉语信息处理和计算机辅助汉语史研究”(04&ZD027)
【分类号】:H113.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喻母古读考[J];安徽大学月刊;193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建莉;;论《尔雅》的同义词词典性质[J];辞书研究;2012年02期

2 李开;;第一次西学东渐与乾嘉学派[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9年03期

3 胡海琼;;上古以母研究述评[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4 李运富;从《毛诗平议》看训诂中的逻辑问题(证明部分)[J];古汉语研究;1989年04期

5 顾迁;;敖继公《仪礼集说》与清代礼学[J];史林;2012年03期

6 林亦;关于平话等的壮语借词[J];民族语文;2003年02期

7 李艳;;“瓠”、“匏”、“瓢”考辨[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刁小龙;;评《清代〈仪礼〉文献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王光磊;刘禹锡乐府诗浅论[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10 徐玲英;;从《方言疏证》看戴震的训诂特色[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芮东莉;上古汉语单音节常用词本义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王建莉;《尔雅》同义词考论[D];浙江大学;2005年

3 胡晓华;郭璞注释语言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彭达池;《黄帝内经》注释与大型辞书编纂[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洪华;宋代“小学”文献考略[D];山东大学;2008年

6 何凌霞;《三国志》专名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7 郭军;近代国学教育之困[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苏成爱;《孙子》文献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丁羿;儒家的学术化与《尔雅》成书[D];南京大学;2011年

2 赵立伟;《睡虎地秦墓竹简》通假字、俗字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李苑静;王念孙《读书杂志》校勘方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吴林;王绩思想及其诗歌简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孙改芳;戴震“以诗证诗”的《诗》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5年

6 田野;《文始》初文考[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7 刘琴勇;《类篇》重音字声类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云;浅论王筠的学术贡献及影响[D];山东大学;2007年

9 朱九香;今文《尚书》与《尔雅》词义比较类例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10 羊霞;东汉声训理据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广荣;梵语《悉昙章》与等韵学的形成[J];古汉语研究;2001年04期

2 郭力;《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心、敷、微三母试析[J];汉字文化;1989年04期

3 王静如;汉语音韵学雅言[J];汉字文化;1990年04期

4 孙强,江火;等韵学基本规则——内外转[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5 裴泽仁;《韵法横直图》呼法初探[J];汉字文化;1989年04期

6 张玉来;内外转补释[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7 李清桓;《五方元音》六韵三母下两套小韵对立新论[J];语言研究;2004年02期

8 高福生;说“等”[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1期

9 谷盛林;春情赋(散文)[J];档案天地;2003年01期

10 张平忠;《韵镜》一系韵图齿音开合在《等子》一系韵图中的演变[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静;;《广韵韵图》补正[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2 张平忠;;《韵镜》一系韵图齿音开合在《等子》一系韵图中的演变[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3 韩小忙;;《文海宝韵》丙种本内容辑校[A];西夏学(第一辑)[C];2006年

4 洪梅;;《韵法横直图》的舒声韵混呼研究[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孟威;;“等”的研究综述[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魏薇;;论韵图中入声韵与阴阳声韵相配的变化——兼论入声塞音韵尾的消失[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7 张平忠;;试论中古以来齿音的开合口[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洪梅;;《青郊杂著》之《文韵考衷六声会编》研究摘要[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9 蔡丽华;;《音韵日月灯》研究——省辞书学会第五届大会发言报告[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林祖泉;;郑樵自然科学思想探微[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史泳;《孤山逸韵图》谁为评说[N];中国商报;2003年

2 赵惠民;《孤山逸韵图》是伪作[N];中国商报;2003年

3 张云宽;送去新春的问候[N];湖北日报;2007年

4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匡鹏飞;佛教文化与中国古代语言研究[N];光明日报;2008年

5 叶宝奎;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N];人民日报;2001年

6 林晖;孺子牛耕耘拍场[N];中国商报;2001年

7 许嘉璐;《切韵研究史稿》序[N];光明日报;2006年

8 佳怡;7月羊城首推书画艺术大餐[N];中国商报;2003年

9 云轩;朵云轩千件佳构上阵秋拍[N];中国商报;2003年

10 泰笙;诗酒结缘 美酒流香[N];中国社会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怓亚荣;宋元韵图五种用字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耿军;元代汉语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3 李红;《切韵指掌图》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汪银峰;明末以来内丘、尧山语音的演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马德强;重韵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秦曰龙;清抄本《五音通韵》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进安;《韵学集成》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薇;韵图中入声韵与阴阳声韵相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谷秀梅;《皇极声音文字通》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莹莹;《韵镜》与《切韵指掌图》语音比较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4 张辉;《等韵精要》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丁文艳;《韵法直图》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6 范文凤;《等韵学》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7 吴萍;东晋李轨音切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8 李智裕;《等韵便读》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汪银峰;《元韵谱》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10 邹湘梅;《等韵精要》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191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191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0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