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对话与习得——巴赫金的语言符号理论与二语习得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17 10:33
【摘要】:巴赫金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和符号学家之一。近些年来,国外学界把他的理论应用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他对二语/外语教育研究的贡献却至今未受到国内学界的重视。本文对近20年来国外将巴赫金语言符号理论应用于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与评述,希望拓宽国内学界对于巴赫金研究及其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认识,并为国内外语学习研究提出几点启示。
[Abstract]:Bakhti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inkers and semiogists in the 20th century. In recent years, foreign scholars have applied his theory to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and have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However,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has not been paid attention to by domestic scholars.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alysis and comment on the application of Bakhtin's theory of language symbols in the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past 20 years. This paper hopes to broaden the understanding of Bakhti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domestic academic circles, and to put forward some enlightenments for the study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China.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
【基金】:2011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面上项目)“社会认知视域下外语对话课堂的构建——基于黑龙江、吉林两省课堂语料库的研究”(1251204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辛斌;巴赫金论语用:言语、对话、语境[J];外语研究;2002年04期

2 李美霞;西方语言学界话语类型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陈燕琴;;论情感因素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李美霞;话语类型教学法探微[J];外语研究;2005年04期

3 田卉;交际法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郑敏;;情感过滤与英语听力教学[J];文教资料;2006年15期

5 彭利元,蒋坚松;语境·对话·翻译——巴赫金语境对话理论对翻译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09期

6 蔡禾;语境与问卷调查[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彭利元;;语境·对话·翻译——巴赫金语境对话理论对翻译的启示[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沈晓敏;对话教学的意义和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彭利元;论语境化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曙光;巴赫金超语言学理论的重新语境化及其在书面新闻语篇分析中的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宋春香;狂欢的宗教之维—巴赫金狂欢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丕勇;内蒙古地区师范类蒙授英语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 景秀辉;广告中的性别身份建构[D];苏州大学;2005年

3 艾懿;电影文本的语用文体分析[D];长春理工大学;2005年

4 魏梦晓;讨论帖的互文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成慧;语言学理论框架下新闻访谈中不对称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袁园;英语政治新闻语篇对话性的对比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塔娜;现代汉语程度副词与动词配价组合理论的发现及应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全义;语言输入理论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D];四川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曼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理论建设问题[J];当代语言学;1997年04期

2 易凌云;庞丽娟;;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基本理论问题:内涵、结构与特征[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04期

3 张楚廷;教学要素层次论[J];教育研究;2000年06期

4 文秋芳;周燕;;评述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J];外语学刊;2006年05期

5 解芳;王红艳;马永刚;;大学英语教师信念研究——优秀教师个案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6年05期

6 覃成强;;论英语教师的教学信念与课堂教学实践的关系——一项基于认知调查和课堂观察的研究[J];外语教学;2007年05期

7 张莲;外语教师课堂决策研究——优秀外语教师个案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04期

8 楼荷英,寮菲;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的关系——定性与定量分析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04期

9 蒋述卓,李凤亮;对话:理论精神与操作原则──巴赫金对比较诗学研究的启示[J];文学评论;2000年01期

10 成晓光;对我国英语课程标准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宇晨;;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可及性问题探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2 方新文;边林;;从超语言学到人学:巴赫金对话思想的演进[J];前沿;2011年12期

3 高琦;;环境对二语习得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4 王永祥;潘新宁;;语言符号学:从索绪尔到巴赫金[J];俄罗斯文艺;2011年03期

5 李曙光;;理论的对话——巴赫金与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思想之间的张力[J];俄罗斯文艺;2011年03期

6 周晓芳;;欧美学生叙述语篇中的“回指”习得过程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11年03期

7 张杰;;“对话”与“交融”:世界版图中的俄苏符号学[J];俄罗斯文艺;2011年03期

8 赵垒;;论普遍语法理论对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启示[J];科技信息;2011年21期

9 张西平;;走向世界的汉语所面临的若干战略问题思考[J];汉语国际传播研究;2011年01期

10 吴民京;;汉语语气副词的教学建议[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印松霞;;试论巴赫金对话理论在旅游广告语域中的运用[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国辉;;认知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功能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孙艳;;浅议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施家炜;;国内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二十年[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刘晗;;双重批判与反思中的理论建构——巴赫金话语理论研究之一[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丰国欣;;论二语习得的认知学科取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王建勤;高立群;;欧美学生汉字形音意识发展的实验研究[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8 张会森;;言语体裁学——当代新显学[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9 李军;薛秋宁;;语际语用学对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启示[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尹春梅;;汉英主谓基本特征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路文彬;翻译可不是光通外语就成的[N];学习时报;2008年

2 记者鲁小彬;近代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史应成研究重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余冠仕;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发布[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谭学纯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研究与公共阅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石锋 南开大学语言研究所;语言学:从卡片之学到数据之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 钟进文 卓小清;新时期高校民族语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N];中国民族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俭伟;巴赫金言语体裁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凌建侯;话语的对话本质[D];北京外国语大学;1999年

3 丰国欣;第二语言认知协同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恩华;“V到+NP、V在+NP”的句法语义汉韩对比研究及其理论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薛常明;英语母语者对汉语非宾格动词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6 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蒋荣;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互动与第二语言学习者词汇习得效应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8 薛常明;英语母语者对汉语非宾格动词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检验“非宾格陷阱假设”[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9 张雪;对话体语篇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赵美娟;乔姆斯基的语言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温冬梅;输出的注意功能促进语言形式习得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2 周英梅;元认知对第二语言习得作用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英俊;留学生习得汉语紧缩句式的调查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4 王f,

本文编号:24422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422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a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