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重叠多功能模式的类型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17 17:45
【摘要】:本文是对重叠多功能关联模式的类型学考察。全文共分八章。 第一章主要对国内外重叠功能已有的类型学研究进行了简要梳理,对本文的指导理论做了简要介绍,界定本研究的具体范围,最后是对材料的说明。 第二章考察了重叠跨语言复现的多功能模式。在尽量区分重叠形式能产度的前提下,本章分别考察了跨语言中名词重叠(包括数量短语重叠)、动词重叠、形容词重叠和副词重叠的各种功能,各种功能均以不同的语言材料例示。在材料调查的基础上,本章进一步概括出了重叠操作的两条性质:一是重叠语法手段的跨语类性(cross-categoriality),一是重叠手段在负载数量、性状程度和时体意义上呈现出的蕴含性倾向。 第三章主要构建了以“复数”和“反复”义为核心的重叠式的功能图。在数量(及相关)空间中,依据重叠跨语言的表现及其他数量形式的功能,,本章构建了重叠式负载的“复数”、“集体性全量”、“逐指性全量”、“多量”、“各种各样”、“集体”、“状态”、“次第”等功能间的关联;在时体(及相关)空间中,本章构建了“反复”、“持续”、“进行”、“惯常”、“将来”、“去及物化”、“背景化”、“方式”、“状态”等功能间的关联。在此基础上,本章对汉语方言中的动词重叠获得了两点认识:一是部分汉语方言中可能同时存在区别于次生重叠的原生重叠模式,一是部分汉语方言中,次生的动词重叠开始出现功能的扩张,向原生重叠靠拢。背景化功能(backgrounding)是实现这一功能扩张的促发点,重新分析中的无标化机制是实现次生重叠向原生重叠功能靠拢的动因。 第四章主要考察重叠式负载的“反身”与“相互”,“极处”、“程度增强”与“原型/典型”,“话题”、“条件”和“让步”等功能间的联系。在民族语调查的基础上,本章认为,“反身”和“相互”功能是与重叠的“复数(或反复)”义相关;“极处”是“程度增强”的一种,“程度增强”与“典型/原型”是一组常见的多义模式,在程度副词上也有同形负载的现象;最后,本章在重叠式经常充当话题、条件小句和让步小句事实的基础上,指出这三种功能的可能来源:话题与重叠强调性的语义特点相符;充当条件分句,可能是重叠话题功能的进一步发展,也可能由动词重叠式经常具有的时间背景功能发展而来;充当让步分句,可能是重叠式强调性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第五章主要讨论基于儿语模拟的重叠式的众多功能之间的联系。基于一些旁证,本章推测对儿语的模拟是重叠产生的另一动因,儿语重叠获得指小功能依靠的是“主体感染”的认知机制。依据前人研究和汉语方言中小称形式的功能表现,建构了小称功能图,并将具体语言中重叠式的表现在该图上加以验证。发现,一些语言中重叠表达的“只有/限量”、“假装”、“专指”、“名物化”、“程度减弱”、“动量减小”等功能与形体小功能之间呈现出蕴含关系。在此基础上,本章指出,至少一部分偏离象似的重叠式的功能,是小称功能引申发展的结果。 第六章讨论重叠式的缩减,即去重叠化的过程。本章首先列举汉语方言及其他语言中重叠式的缩减现象,并简要考察了重叠缩减操作带来的语义后果。在介绍目前学界对完全重叠和部分重叠间关系认识的基础上,提及汉语方言中形容词完全重叠和部分重叠模式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七章讨论重叠、对称和并列之间的关系。本章从句法和功能两个角度分析强制性对称结构与重叠之间的联系,认为强制性的对称结构可以看作是加缀重叠的一种,与短语重叠距离很近。而非强制性的对称结构自由度更高,名词倾向具有指称性,整个结构多表示具体的事件,更接近并列。重叠和并列结构间也具有语义上的近邻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叠音(语素和词)重叠短语重叠对称结构并列结构”的层级模式。 第八章总结全文,指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健,高凤;无锡方言的重叠式名词[J];常熟高专学报;2003年03期

2 张敏;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J];国外语言学;1997年02期

3 刘丹青;;语言库藏类型学构想[J];当代语言学;2011年04期

4 吴福祥;张定;;语义图模型:语言类型学的新视角[J];当代语言学;2011年04期

5 陈泽平;;福州话的小称后缀[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刘杰;于芹;;皖北方言的动词重叠式“VV的”[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郑张尚芳;温州方言的儿尾[J];方言;1979年03期

8 白宛如;广州方言的ABB式主谓结构[J];方言;1981年02期

9 朱建颂;;武汉方言的重叠式[J];方言;1987年01期

10 张宁;;昆明方言的重叠式[J];方言;198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甘于恩;广东四邑方言语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2 彭兰玉;衡阳方言语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张桃;宁化客家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4 莫超;白龙江流域汉语方言语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丁崇明;昆明方言语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王红梅;汉语方言动词重叠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7 彭春芳;湖南涟源杨家滩话重叠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苏俊波;丹江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胡孝斌;现代汉语双叠四字格AABB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10 王媛媛;汉语“儿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莉芳;山西晋语形容词重叠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黄映琼;梅县方言语法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3 梁建青;文水方言语法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4 雷艳萍;丽水畲话形容词重叠现象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刘卓彤;新化方言重叠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佳佳;孟州方言重叠式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7 黄珊;韩城方言重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凤;定襄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9 王彬;铜仁方言重叠式名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10 崔丽珍;山西五台方言的重叠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425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425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3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