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隐喻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理论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27 12:01
【摘要】:隐喻问题长期以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的领域对其进行了研究,涉及修辞学、语义学、语言哲学、认知语言学及对比和应用语言学等学科。文章从语用学的角度,运用Verschueren的语言选择综观顺应理论,对交际者在言语行为中选择使用隐喻的情况进行综观分析和研究,指出隐喻性话语的生成和理解是交际者动态地主动或被动顺应语言语境与交际语境的结果。整个语言选择顺应过程具有协商性,语言选择的结果表现出变异性。
[Abstract]:Metaphor has been concerned by researchers for a long time. They have studied metaphor in different fields, including rhetoric, semantics, philosophy of language,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contrastive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choice of metaphor in speech acts by means of Verschueren's adaptation Theory of linguistic Choice, and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use of metaphor in speech acts by communicator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form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metaphorical discourse is the result of the communicator's dynamic active or passive adaptation to linguistic context and communicative context. The whole process of linguistic choice adaptation is consultative, and the results of linguistic choice show variability.
【作者单位】: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基金】:中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资助课题(项目编号:2010Y01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晓玲;;隐喻的关联顺应性研究[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莲年;语言的特殊性与口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胡河宁;;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蒋道华;英汉隐喻语用操作对比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4 王扬;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张尧;浅析口头交际中的明示与语境效果的获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6 任风雷;;隐喻意识,隐喻能力和二语习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7 王江汉;认知语境的构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凌来芳;面子保全论与《红楼梦》[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李奕华;略论模糊性语言的交际价值[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仇莉;论英语视听说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蔡若莲;;中国人伦关系的构建——《诗经》中禽鸟意象的探讨[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健;逆证推理与言语理解[D];复旦大学;2003年

2 徐章宏;隐喻话语理解的语用认知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3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5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6 刘佐艳;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D];黑龙江大学;2003年

7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窦东友;管理、技术与英语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周统权;汉语动词配价理论及其神经心理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菊;关联理论与交际[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蕾;模糊语言及其翻译[D];广西大学;2001年

3 郑国龙;[D];苏州大学;2001年

4 温金海;论H.P.Grice的“会话含义”[D];黑龙江大学;2001年

5 刘珍;英语科技文章中模糊限制语的中介语视角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6 傅梦媛;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甘琼;从《茶馆》的两个英译本看语境理论对翻译的重要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郑珂;中英情感隐喻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汪文格;矛盾修辞中的对立与统一及其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01年

10 刘刚;礼貌原则的普遍性和特殊性[D];湖南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汤晓翎;论民族语言、文化与隐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冉永平;言语交际的顺应—关联性分析[J];外语学刊;2004年02期

3 赵蓉;隐喻阐释的两种新视角及其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4 杨平;关联——顺应模式[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房鸿鹃;;语用模糊视角下的幽默话语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孙继红;张恒;;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高全;;论隐喻式思维写作[J];华章;2011年24期

4 颜志科;;模因论视角下隐喻的生成、发展与传播[J];外语学刊;2011年04期

5 庄亚欣;;隐喻——思维的方式、语言的结构[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6 苗丽;;网络语言中的隐喻现象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8期

7 潘玉华;李顺琴;;隐喻理论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1年04期

8 徐畔;;诗学视野中的隐喻认知立体透视[J];外语学刊;2011年04期

9 张冬梅;苗淼;;顺应论下对谎言的认知[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10 覃承华;郭小娟;陆巧玲;;隐喻三性:普遍性、经验性及规约性[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增安;;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西方隐喻研究管窥[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2 杨成虎;;喻体的事件性[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于云玲;杨一博;;哲学视角中的隐喻——从修辞隐喻到认知隐喻[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4 刘先宽;孙若红;;网络交流语的隐喻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5 赵彬;;商务谈判中语用策略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6 彭懿;;《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新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庄丽媚;;当代语言哲学的隐喻研究及其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戴卫平;高艳红;;垂直方位词“上/下”“UP/DOWN”隐喻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戴卫平;高艳红;;垂直方位词“上/下”“UP/DOWN”隐喻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蒲松龄;;隐喻构建基本要素及其与隐喻理解效果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天津大学文法学院 李淑清;隐喻的修辞和认知功能分析[N];山西党校报;2011年

2 谭学纯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修辞学:“交叉学科”抑或“跨学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智奇;刻意曲解: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策略[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2 张淑玲;言语交际中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3 刘扬锦;汉语词汇隐喻的认知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徐慈华;选择与适应[D];浙江大学;2007年

5 方传余;言语幽默的语用策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张峰辉;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曾莉;非规约间接否定:作为语用策略的言语行为[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史文霞;科技语篇经济性:意向性与语用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侯涛;语言顺应与戏剧文体[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王霜梅;汉语定中结构的认知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儒凯;顺应理论框架下国际商务谈判语用策略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彭Z,

本文编号:24481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481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7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