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省略构成的人称代词复数标记

发布时间:2019-03-27 13:31
【摘要】:汉语方言人称代词复数标记的源头是表示多数的词语。多音节复数标记的省略,是构成单音节复数标记的重要手段。省略构成的复数标记主要存在于东南方言之中。
[Abstract]:The source of plural markers of personal pronouns in Chinese dialects is the expressions of majority. The omission of polysyllabic complex markers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constitute monosyllabic complex markers. The plural markers formed by ellipsis mainly exist in the southeastern dialect.
【作者单位】: 浙江财经学院中文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05JA740031)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N05YY04)的成果之一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力量;肖应平;;“得”的语法化动因和机制[J];北方论丛;2006年01期

2 廖志鸿,储泽祥;现代汉语的准方位标[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齐春红;“不得”的语法化及相关问题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董秀芳;“不”与所修饰的中心词的粘合现象[J];当代语言学;2003年01期

5 张谊生;从量词到助词——量词“个”语法化过程的个案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3年03期

6 李晋霞,刘云;论定中V_双+N_双词汇化的制约因素[J];当代语言学;2003年04期

7 王灿龙;词汇化二例——兼谈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8 B.Heine ,T.Kuteva ,龙海平,刘云;《世界语法化词典》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9 杨成虎;语法化理论与语法隐喻的差异分析[J];福建外语;2002年01期

10 卢烈红;湖北黄梅话的指示代词[J];方言;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林璋;;“てしまぅ”的语法化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邓兆红;;英汉指示代词“的”与“that”的语法化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伟;周卫红;;试论语法化理论在对比语言学中的应用——以英汉语篇中替代类型之对比研究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旺熹;;“动+得+形”结构的变体形式[A];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9年

6 杨成虎;;与语法化平行的音系变化连续统问题[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7 孙雁雁;;以关联为主的答句衔接语模式及特点[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保义;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2 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周静;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卢小群;湘南土话代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林新年;《祖堂集》动态助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尔丽;《醒世姻缘传》介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程丽丽;补语语义指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晓亮;汉语一价动词的认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童小娥;副词“还”的各项意义的演变及其语义网络系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5 蔡永强;“连……都/也……”结构的认知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6 傅满义;儿童语言中的副词[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7 吴金花;汉语动词介词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高晓玲;儿童语言中的主体格、客体格、邻体格介词[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9 黄婉梅;儿童语言中的时处格、根由格、关涉格介词[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10 占勇;“V在了N”结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戴昭铭;天台话的几种语法现象[J];方言;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汉语学报》2009年(总第25—28期)总目录[J];语言研究;2010年01期

2 阮咏梅;;方言和普通话语码转换之社会语言学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1期

3 阮咏梅;;方言和普通话语码转换之语用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2期

4 ;书讯[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02期

5 王三敏;;丹凤方言中的部分古语词[J];文学教育(下);2010年03期

6 马彪;;汉语状态词缀构成的语用词缀系统[J];世界汉语教学;2010年02期

7 曹志耘;;关于建设汉语方言博物馆的设想[J];语文研究;2010年02期

8 李小婧;;林语堂的方言学思想综述[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9 张振兴;;赣语几个重要字眼的方言研究启示[J];汉语学报;2010年01期

10 ;《汉语学报》2009年(总第25-28期)总目录[J];汉语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桂林;;《全球华语词典》的编纂理念与实践[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丽;;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饮食词语之命名理据研究[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钱奠香;;汉语方言常用词“拉”“拿”的共时分布特点和语源分析[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刘进才;;语言共同体的形成与方言、土语的规训——共和国初期的语言规划与作家语言观念和创作实践的新变[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5 韦丽平;赵咪;曹文;;与上声和曲折调变读有关的文献调研——基于《方言》杂志的调查与统计[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陈泽平;;陶燠民《闽音研究》的标音法[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贝先明;;广州话单字调的音高和时长[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李宁;李蕾;孟子厚;;长治方言词汇的可懂度调查[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屈梅娟;;东平方言声调的实验研究[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关英伟;梁晓丽;;广西横县陶圩平话入声分化的发声类型[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耀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汉语方言统一路径:从“书同文,文不同音”到“文同音,,语同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邹启宇;语言是无须“保卫”的[N];南方周末;2010年

3 李宇明;多维关注中国语言规划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李宇明;多维关注中国语言规划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李宇明;多维关注中国语言规划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李宇明;多维关注中国语言规划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李宇明;多维关注中国语言规划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李宇明;多维关注中国语言规划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李宇明;多维关注中国语言规划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李宇明;多维关注中国语言规划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立林;东莞粤语语音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 郑焱霞;湘桂边界南山乡话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雪梅;内蒙古晋语凉城话及其变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田阡子;东亚语言复合元音的类型及渊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5 唐七元;汉语方言同源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吴芳;粤东闽语-n、-η韵尾的方言地理类型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7 李永新;湘江流域汉语方言地理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胡斯可;湖南郴州地区的汉语方言接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郭丽;湖北西南官话音韵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10 张燕芬;中古阳声韵韵尾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读音类型[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闻婷;苏州方言“XX叫”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玲玲;晋方言特征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何艳丽;汉语方言“F+VP”疑问句式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李雪媚;广东丰顺汤南“半山客”话语音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0年

5 王海韫;安徽宿松话的双及物结构[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吕晓玲;莱芜方言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熊浩;湘方言长益片否定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徐芳;湖南洞口赣方言词汇的初步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肖自辉;岭南方言资源监测指标体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10 伍巧平;新化方言称谓语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482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482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0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