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与灰烬之思——德里达的“符号学”
[Abstract]:Through careful reading of some texts of Derrida,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the ideological context and content implied in Derrida's discussion of symbolic problem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Derrida's thinking on symbol should not only be grasp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ideological history, but also take into account the background of East and West behind this thinking.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also attempts to point out that Derrida's thinking on the problem of symbols clearly shows the internal relations between his earlier and later topics, and goes far beyond the scope of semiotics theory.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H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姜玉洪,陈霞;印度社会与印度型的科技发展模式[J];北方论丛;2002年03期
2 张盾;;哲学经济学视域中的劳动论题——关于马克思与黑格尔理论传承关系的微观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樊浩;;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精神哲学形态[J];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陆璐;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竞技体育精神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洪生;教育选择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欧阳德君;斯宾诺莎的伦理自由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林玲;论学校生命教育的实践取向:知·情·意·行之统一[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广超;养老资源及其作用机制探析[D];西北大学;2008年
4 鲁楠;现代法律的道德向度与伦理向度[D];清华大学;2007年
5 张福海;诗本源“道—中”境生于“之—间”[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付元琼;汉代家训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时海芳;试论我国体育从“自为”走向“自觉”的发展趋势[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霍尔;郑慧贞;;解构德里达的语言观[J];当代外语研究;2011年06期
2 周慧;;营造巴别塔的智者钱钟书——“化境”的解构主义观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3 王毓红;;文字的本来面目及其纯洁性[J];汉字文化;2011年04期
4 彭建;;浅谈“解构主义”翻译观及局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5 蔡龙文;宫齐;;回顾与展望:我国解构主义翻译研究(2000—2010)[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潘超;;论符号学的意义生成理念及其局限[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王宁;;互文性理论的发展流向[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8 赵巍巍;;文体学中的一、二元论之争与翻译[J];山花;2011年18期
9 郝俊杰;;幽默的社会解构性[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刘丽君;;柏拉图的语言观浅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谢劲松;;隐喻与形而上学[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刘丁汉;;论“废话” 语言现象学札记[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3 万书元;;论隐喻与象征[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4 张传彪;;对汉字语境下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思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晓娜;;80年代修辞学研究方法之管见——兼评王希杰先生的《论双关》[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成洲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表演性”越界:语言、性别与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 俞吾金;“粉丝”的误用和“熟知非真知”[N];文汇报;2009年
3 杨乃乔;西方的汉字偏见与东方的汉字精神[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史可法;浅议广告语中的美学艺术[N];中华新闻报;2007年
5 ;“舆论”一词的最早记录[N];中华新闻报;2007年
6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傅其林 整理;把符号打开[N];社会科学报;2004年
7 张磊;从语言逻辑视角看实践辩证法[N];吉林日报;2009年
8 何锡蓉;中西哲学交流中的翻译问题[N];社会科学报;2005年
9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 许苏民;汉语不如德语富于思辨性吗[N];光明日报;2009年
10 罗选民;翻译与中国的现代性[N];中华读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乔颖;趋向“他者的翻译”[D];河南大学;2007年
2 李龙泉;解构主义翻译观之借鉴与批判[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蒋童;从异化翻译的确立到存异伦理的解构:劳伦斯·韦努蒂翻译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4 朱湘军;从客体到主体[D];复旦大学;2006年
5 郭琳;隐喻与文学批评理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朱琳;译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性翻译理论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8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译思想[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红;德里达对文字学的哲学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尹秀丽;论德里达的隐喻观[D];黑龙江大学;2011年
3 孙涛;德里达解构主义文学观[D];山东大学;2008年
4 郑晶华;“言语”与“文字”[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杨立斌;德里达与女性主义翻译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6 谢佳;在叩寻意义的路上[D];四川大学;2006年
7 郝妙文;解构主义翻译伦理评析[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8 黄志e,
本文编号:24505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50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