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人物称谓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10 21:19
【摘要】:称谓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人们由于血缘关系、在家族中的身份以及在社会中的地位而被赋予了不同的称谓。《左传》是记载周代乃至春秋时期人物称谓最为丰富的典籍,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这一时期重要历史人物的多种称谓,而且还载录了我国早期姓氏制度、命名原则等重要的文献资料。 《左传》中的人物称谓复杂,除了姓、氏、名、字、谥等称名类型外,还包括显示身份、职务、亲属关系、自谦、表敬等等的称谓类型。这些称谓在不同的场合使用,都具有不同的涵义,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度、婚姻制度以及礼制风俗等。 本论文第一个问题谈的是《左传》人物称谓类型及范畴的划分。从称谓所表达的意义上,我们把《左传》的人物称谓分为表敬称谓、习惯称谓、亲属称谓和特殊称谓等。通过《左传》的记述可以看到,各个表敬称谓和特殊称谓在使用中往往表现出说话者的自谦,和对说话对方的尊敬,这是社会交往中一种必要的礼貌和交际手段。习惯称谓则比较复杂多样,因为这是称呼谈话双方以外的一方,所以这个谈话中所涉及到的人,既可以其身份等称呼,又可以其名、字、谥等来称呼。而亲属称谓则更多地是具有显示血缘亲属关系、家族姻亲关系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谈的是《左传》中人物称谓与早期姓氏制度。《左传》中有一些关于姓的起源和姓氏制度的记载非常珍贵,我们从这些文献分析出,赐姓是周初独有的制度,周人“赐姓”的目的,一方面是对血缘和婚姻关系做出标识;另一方面是把它作为巩固姬姓政权,壮大周人统治的手段,因此“赐姓”活动带有很强的政治功利性。而氏则是姬姓确立周政权之后,为了便于实施家族统治,采用“分封”的办法对姬姓宗子、宗孙,及姻亲同盟者和少数被灭亡了的殷商贵族实行的封赐,也就是《左传隐公八年》提到的“胙之土命之氏”,姬姓的宗子、宗孙们领受了封土,该受封者也就被命之以氏。 第三个问题谈的是《左传》人物称谓与早期的婚姻制度。从《左传》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周人实行的是“同姓不婚”制度,,因为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同姓男女构成的婚姻会造成后代的健康出现问题。另外,周统治者也想要通过异姓联姻的方式尽快壮大自己的营垒,从而巩固自己的政权,这样就产生了姑舅表婚和媵妾制的通婚规则。同时在周代以及春秋时期,还有不少群婚、亚群婚习俗的遗留,存在着p荨⒈ā⒂胫断被椤⒂肫捩坊椤⑸踔燎阑榈脑蓟橐鲂翁!
本文编号:2456141
本文编号:24561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56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