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从语义类推的新类型看其认知本质、动因及其他问题

发布时间:2019-04-18 07:37
【摘要】:本文探讨词群中由语义关系引起的语义类推现象。前人研究语义类推,往往只注意到同义和反义词群,而在其他词群,如同位、上下位、主题词群中也会发生语义类推。本文分析了当代汉语中几组牵涉到语义类推的词群,深入探讨了语义类推的三个心理制约:结构的一致、对关系的聚焦及系统性,指出语义类推本质上是一个跨域的系统投射过程,其动因是不同概念域中语义关系的同构。语义类推是一种原型范畴,当中存在着代表性等级。论文还梳理了语义类推与引申等其他相似相关现象之间的关系,指出语言演变的机制、规律在言语义当中表现得尤为清晰,应重视言语义的研究。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emantic analogies caused by semantic relations in word groups. In previous studies, semantic analogies often focus on synonyms and antonyms, while semantic analogies also occur in other groups of words, such as position, upper and lower, and subject group. This paper analyzes several groups of words involved in semantic analogi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nd probes into three psychological constraints of semantic analogies: the consistency of structures, the focus and systematization of relations, and so on. It is pointed out that semantic analogy is essentially a cross-domain system projection process driven by the isomorphism of semantic relations in different conceptual domains. Semantic analogy is a kind of archetypal category, in which there is representative level. The paper also comb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mantic analogy and other similar related phenomena such as extension,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mechanism of language evolution and the law of language evolution are particularly clear in speech meaning, so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semantics.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分类号】:H1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博;词的相应分化与义分同族词系列[J];古汉语研究;1995年04期

2 方欣欣;;词义借用的不对称与泛时性[J];汉语学报;2005年01期

3 王小莘;试论中古汉语词汇的同步引申现象[J];南开学报;1998年04期

4 周俊勋;吴娟;;相因生义的条件[J];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5 张小平;;当代外来概念词对汉语词义的渗透[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2期

6 罗积勇;论汉语词义演变中的“相因生义”[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5期

7 曹炜;;词义派生的新途径——词义的嫁接引申[J];学术交流;2005年12期

8 伍铁平;;词义的感染[J];语文研究;1984年03期

9 蒋绍愚;;词义的发展和变化[J];语文研究;1985年02期

10 张博;;组合同化:词义衍生的一种途径[J];中国语文;199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侯昌硕;衍生与借用—新时期旧词新义现象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瑜;;定中超常搭配的语用效果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王丽锦;;浅谈商务英语名词的词义变化及理解[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07期

3 陈练军;;“贫”与“穷”的历时更替[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宋晓红;;现代汉语中词素义“感染”现象探析[J];东岳论丛;2010年12期

5 徐之明;漫议“夏”有“屋”义的衍生途径[J];贵州文史丛刊;2000年06期

6 李昊;;小议“谈何容易”[J];编辑之友;2011年06期

7 廖先蓉,肖云南;常用名词在经贸英语中的语义变化特征[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8 杨爱姣,张蕾;近代汉语三音词的结构方式[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方欣欣;;词义借用的不对称与泛时性[J];汉语学报;2005年01期

10 徐来娣;;汉俄语言接触中俄语在语义层面对汉语的影响[J];汉语学习;2008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宇宏;现代汉语多义词词义引申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吴为民;汉语性别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肖模艳;现代汉语比喻造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4 王洁;区域变异与互动视角下的华语新词新义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5 王英姿;译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黄红娟;汉语词汇负面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赵晓驰;隋前汉语颜色词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孟祥英;汉语待嵌格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侯昌硕;衍生与借用—新时期旧词新义现象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方欣欣;语言接触问题三段两合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娟;现代汉语眼部词汇的指称结构及其隐喻系统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2 冯华清;《盐铁论》反义动词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3 周启红;现代汉语“口、嘴”类名词词汇系统的所指及其历史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4 邱丽佳;先秦至隋几组常用词的演变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赵亚芳;《唐五代语言词典》三字词语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6 姚晓埂;《说文解字注》同源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7 解妮妮;反义词“厚”“薄”不对称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8 李艳;现代汉语意译词语形义关系及相关问题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9 张茜;现代汉语人体词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姝;构式语法视角下的动词词义增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大为;比喻词汇化的四个阶段[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邓明;古汉语词义感染补证[J];古汉语研究;2001年02期

3 徐之明;“组合同化”说献疑──与张博同志商榷[J];古汉语研究;2001年03期

4 张博;词的相应分化与义分同族词系列[J];古汉语研究;1995年04期

5 朱城;关于“组合同化”的几点思考——与张博先生商榷[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6 吴世雄;关于“外来概念词”和“外来影响词”的思考[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03期

7 方欣欣;;词义借用的不对称与泛时性[J];汉语学报;2005年01期

8 刘大为;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J];汉语学习;1997年04期

9 王吉辉;意义泛化的性质和方式[J];汉语学习;1995年03期

10 周洪波;新词语中潜义的显义化[J];汉语学习;1996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吕峡;现代汉语中体育词语泛化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伟;;原型范畴理论与英语词汇学习[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张定;词和短语界限的模糊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郭振红;;辞格的原型范畴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曾奇;;从原型理论审视翻译标准的演变[J];作家;2009年04期

5 李秋杨;陈晨;;汉语量词“把”的认知研究[J];长江学术;2010年02期

6 郭聿楷!100089;义素分析与原型范畴[J];中国俄语教学;2001年01期

7 黄俐;;语义标记及其认知分析[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8 戴瑞亮;;谈语义研究中成分分析的局限性[J];社科纵横;2010年01期

9 徐盛桓;;似是而非和习非成是——谈指类句及其反例[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01期

10 周启强;;原型范畴与英汉合成法构词[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侯丽娟;;认知语义学中的原型理论及其外语教学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柳明月;;谈原型范畴理论中对词类划分的问题——对“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英译文中“fish”词性问题的讨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董方峰;;认知范畴理论关照下多义词意义关系的研究——以汉语的“爬”字为例[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黄蓓;;原型释义与经典释义的互补性[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仁强;;原型理论与翻译研究[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杨万兵;赵燕;;PSC评分体系的原型理论阐释[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崔江宁;;儿童范畴化的动态发展过程的研究——三岁儿童的个案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冯英;;汉英语分类词群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李善熙;;试论语音习得和感知理论给汉语语音教学的启迪[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唐玲;;英语情态意义的认知解读和多义性的顺应论释解——以must一词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春红;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周启强;英汉构词法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孟凯;现代汉语“X+N_(役事)”致使复合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4 许国萍;现代汉语差比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林素娥;湘语与吴语语序类型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陈海叶;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范畴化:概念库的经验识解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梁丽;基本层次范畴及其在英语教学研究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孙志农;词汇意义与构式意义的互动关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建龙;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原型范畴之研究[D];西华大学;2011年

2 魏唯;予授概念及英语予授句的生成与扩展[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厉彦秀;英语新词建构的认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4 许芳;英语被动语态的原型范畴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陈忠平;英语主动句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雷蓓;英语动词—ing结构的非范畴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罗凌萍;英语If条件句原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何亮;认知视角下俄语新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唐小群;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中学英语的词汇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佳新;中国学生汉英翻译中名词误用的认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4598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598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c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