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方言能性述补结构带宾语的语序类型考察——以部分方言点为例
[Abstract]:The positive form of the functional declarative complement structure of the northern dialect in Chinese is usual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Putonghua, which is manifested in that it is used instead of "get", and the word order type of the object structure of the northern dialect is also ver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Putonghua. Unlike the functional complement structure of Putonghua, the object of the complement structure is inserted into the structure. By comparing with the word order types of functional predicate complement structure with object in Putonghua,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at least three types of word order with object in the northern dialect. Through diachronic traceability, this paper reveals that the complement "has" gone through a process from verb grammar to complement sign with no real meaning.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文学院;华侨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谷向伟;;河南林州方言中表可能的情态助词“T尽盵J];殷都学刊;2006年04期
2 李宗江;;“V得(不得)”与“V得了(不了)”[J];中国语文;1994年05期
3 柯理思;;北方官话里表示可能的动词词尾“了”[J];中国语文;1995年04期
4 吴福祥;;重谈“动+了+宾”格式的来源和完成体助词“了”的产生[J];中国语文;199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进珍;《聊斋俚曲集》方言词语释义[J];蒲松龄研究;2004年03期
2 张小燕;普通话上声变调与轻声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3 范振强;肖治野;;双重否定:否定之否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杨晓黎;;传承语素:汉语语素分析的新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胡德明;;反问特有的句法结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陈勇;名词谓语句研究综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7 王有卫;;语素文字说质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8 陈维友;蔡文娟;;韵律对英语诅咒插入语和汉语离合词表达的制约作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9 胡利华;;安徽亳州方言中的“得”简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熊仲儒;;致使的语音实现及其句法蕴含[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立民;;语言的结构和结构的转化——句子生成初论[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徐赳赳;;现代汉语篇章中启后性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3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4 郑述谱;;语言单位与词典的类型及结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刘建梅;;关于编纂外向型汉外字典的设想[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姬云鹏;刘裕昆;王宁川;;《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译文商榷举隅[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田野;;北京话强调焦点句音量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俞士汶;朱学锋;段慧明;张化瑞;;以词义为主轴的综合型语言知识库[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林建平;;轻重与“方言语调”[A];首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靳光瑾;;计算机理解汉语需要语法理论支撑[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杜凤梅;古齐鲁语声母系统构拟[D];南开大学;2010年
9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宗政;2009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翻译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林琳;“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严伟剑;疑问代词“怎么”“怎样”“怎么样”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丁熠;“契合”类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刘君章;现代汉语“V单+N”结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廖名春;吐鲁番出土文书语词管窥[J];古汉语研究;1990年01期
2 刘丹青;“唯补词”初探[J];汉语学习;1994年03期
3 钟兆华;近代汉语完成态动词的历史沿革[J];语言研究;1995年01期
4 施其生;论广州方言虚成分的分类[J];语言研究;199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树杉;;金坛方言的类属与源流[J];常州工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2 颜同林;;方言入诗与中国新诗的发生[J];文学评论;2009年01期
3 李高兰;;海南人与“屋”的情结[J];今日海南;2000年09期
4 刘长明;“自称”词的用法[J];中国工会财会;2002年09期
5 任永辉;;陕西凤翔方言的助词[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年10期
6 刘镇发;;从音系的角度看官话方言在元明以后增生的浊声母和次浊声母[J];语言研究;2009年01期
7 潘耀武;清徐方言中所见早期白话词语选释[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8 刘清伟;;浅谈沙汀小说中的方言艺术[J];山花;2011年16期
9 张远芬;;《金瓶梅》与鲁南方言[J];明清小说研究;1986年02期
10 林亦;贵宾卡和贵宾咭[J];阅读与写作;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焦立为;;遵化方言口语中上声的变化——兼论汉语北方方言中“上+上”变“阴+上”的途径[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罗天华;;试论动因运用对语序自由度的根本影响——以Hawkins长度顺序和可移动原则为例[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胜梅;;方言的语用特征与普通话训练——以江西人所说地方普通话为考察对象[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靳光瑾;;北京话的文白异读和普通话的正音原则[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5 梁玉璋;;闽北的方言[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胡士云;;说“爷”和“爹”[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7 谢旭慧;程肇基;;分类教学 分层达标——构建方言复杂地区高师普通话教学新模式[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陈瑶;;从徽语看中古开合分韵的一等韵[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9 田小琳;;由社区词谈现代汉语词汇的规范[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杨雅丽;;释“佴之蚕食”——兼释“O}”与“次”[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汉;大力“推普”解决语言争执[N];韶关日报;2007年
2 安徽大学中文系 彭家法;学好普通话,放胆走天下[N];安徽日报;2003年
3 赵旭光;丹东的方言土语[N];丹东日报;2007年
4 游汝杰;略谈普通话和方言的社会功能与和谐发展[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5 鲍延毅;聊“聊天”[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6 本报记者 董洪亮;普通话:让交流更顺畅[N];人民日报;2005年
7 郭岩;东北小品:“俗”的魅力[N];吉林日报;2006年
8 十年砍柴 牛文怡 端木;方言电视剧“赶尽杀绝”?[N];湖北日报;2005年
9 张大成;“给力”何时休[N];驻马店日报;2011年
10 楼灿礼 8720部队;做一名给力的带兵人[N];人民武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新义;中国阿尔泰语系的语序类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常瑛华;《醒世姻缘传》语序类型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白莲花;韩汉语语序类型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石绍浪;江淮官话入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6 谢白羽;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魏红;明清山东方言特殊语法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黄平;汉藏语数量名结构语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9 叶祖贵;信阳地区方言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洪梅;中古入声韵在明清韵书中的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星明;井冈山茅坪客家话能性述补结构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2 邓雅娜;《三言》中的能性述补结构[D];吉林大学;2004年
3 许帅;汉语否定式能性表达结构研究[D];青岛大学;2012年
4 彭苗苗;“VR”与“V得/不R”结构比较[D];苏州大学;2010年
5 赵凌云;辉县方言的代词系统[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林俐;粤语能性述补结构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7 赵福龙;能性述补结构“V不了”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8 高淑娟;关于中国人日语学习者语气词“の”的语调的实验语音学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9 刘明志;《广韵》庄组声母在北方方言中的演变[D];山东大学;2012年
10 姜有顺;论“P V-起来(S’)”[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798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79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