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令句”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的变化
[Abstract]:It is an important change i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grammar, which makes the sentence "the form of the analysi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which makes it an important chang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grammar. The article uses the six semantic features of NP1, NP1-NP2, NP2, NP2, NP2, NP2, NP1-NP2 and NP1-NP2, as well as the expression of the whole structure. The semantic features can show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lexical features and the syntactic form, and in the diachronic level, the feature change and the corresponding syntactic restriction are shown.
【作者单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语义地图与致使构式”成果(项目编号为10CYY031)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级科研课题研究成果(项目号为09QD34)
【分类号】:H14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方小中;定中结构研究综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刘国辉,汪兴富;名化、级差转移、原型范畴及名化研究框架体系的思考——诠释Heyvaert的A Cognitive-Functional Approach to Nominalization in English(2003)[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3 汪强;;蠡测先秦汉语单音节形容词的语法特征[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焱;《醒世姻缘传》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2 张尹琼;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陈近朱;《居延新简》中物量词和称数法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彬;古代汉语中的“所”字结构[D];新疆大学;2004年
3 杜丽荣;《商君书》实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4 弋丹阳;《左传》单音节谓语动词的配价结构浅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亚丹;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的语言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郑益兵;《国语》代词语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苏延烨;《左传》主谓谓语句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8 高留香;《左传》“所”字及“所”字结构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炎青;;英汉语中动结构的隐含施事对比分析[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2 司罗红;;祈使句式“V+了+NP”分析[J];兰州学刊;2010年07期
3 商燕;林立红;;从功能语类看动结式的论元实现——以“小说看哭了妈妈”为例[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5期
4 郭姝慧;“使”字句的成句条件[J];语文研究;2004年02期
5 朱琳;;汉语使役动词的虚化[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董永杰;余弦;;“把”字句中的所谓非句——兼与日语比较[J];外语学刊;2008年06期
7 仝国斌;;动结式粘合式结构与结果事件表达[J];殷都学刊;2011年02期
8 郭继懋;;“使”字句和“因为所以”句——兼论“致使”和“因果”的关系[J];语文研究;2010年01期
9 王红旗;“把”字句的意义究竟是什么[J];语文研究;2003年02期
10 ;[J];;年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艾彦;形容词作状语的语义指向研究[D];北京大学;2005年
2 谢翠凤;现代汉语补语“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孙海霞;“把”字句在现代汉语篇章中的使用情况考察[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987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98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