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翻译理论的多维度思考——不存在“奈达信息翻译理论”
[Abstract]:Some people in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 think that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 contains a kind of Nida information translation theory. Nida's information translation theory does not exist in essence. Nida only uses the word "information" in hi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does not develop into "Nida information translation theory".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 is only more modern in terms and has no breakthrough in nature.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 is information-oriented transformation or transformation,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Shannon's information theory. Shannon's information theory is the theory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which is oriented to the transfer or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r transformation of information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nsfer or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The "information" in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 is different from the "information" processor in Shannon's information theory, and the processing method is different.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 can not be based on Shannon's information theory. Information in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 refers to the meaning and form of language.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分类号】:H05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阳芳怡;;谈谈“语义翻译”[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1期
2 李茂林;;从读者角度看广告翻译[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5期
3 董春雨,姜璐;从不变量看信息概念的定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钟义信;自然语言理解的全信息方法论[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5 李蕾;周延泉;王菁华;;基于全信息的中文信息抽取系统及应用[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6 钟义信;;人工智能理论:从分立到统一的奥秘[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7 李谧;许渊冲的诗译“三美”说[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刘丹;《德伯家的苔丝》之张谷若中译本与中国民族文学[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9 徐朝友;重视翻译教材编写的质量——从《英译汉技巧新编》谈起[J];巢湖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10 陈婧;彼得·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翻译理论的分析与探讨[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健平;翻译的跨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郑华利;彩色地形图的自动识别与矢量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3 宋海云;论中国文化意象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5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6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郦青;李清照词英译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飞华;汉英语气系统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芮夕捷;信息处理及相关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牟军敏;长江通航安全的若干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纪元;中英文广告翻译的功能派理论[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2 刘卫东;广告翻译的基本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孙昂;关联理论与翻译[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叶常青;析评《红楼梦》中“笑道”的翻译[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春玉;意义·风格·功能[D];四川大学;2002年
6 顾芙蓉;《理智与情感》两种中译本的比较研究[D];上海海运学院;2001年
7 费国萍;符号学在翻译领域的历史性扩展[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丽;苏曼殊译作的多维度描述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年
9 王建国;原交际忠实翻译论[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年
10 陈怡华;有目的地翻译——以目的论为指导的中医文献英语翻译[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曾剑平;;汉英翻译的虚实转换[J];中国科技翻译;2006年01期
2 李静滢;翻译批评:宏观与微观的统一[J];外语学刊;2001年02期
3 王克友,王宏印;图式—信息理论观照下的文本翻译[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余东,刘士聪;论文学翻译中的信息转换[J];外语教学;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卫华;赵春霞;;奈达与格特翻译理论对比初探[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06期
2 李志旺;;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与奈达的翻译思想[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李先进;;谈“等效翻译”[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侯宝华;;戏剧翻译的种类及特点[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5 王东风;;“《红与黑》事件”的历史定位:读赵稀方“《红与黑》事件回顾——中国当代翻译文学史话之二”有感[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年02期
6 唐赛璐;;浅谈翻译等值论[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年07期
7 张红;;基于“对等”理论的商标翻译研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舒海英;杨阳;王雪玲;;论英汉新词语的特点及前景[J];大家;2011年17期
9 王茹花;;论“文化翻译观”的创新与意义[J];校园英语(教研版);2011年06期
10 杨敏;;功能对等原则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国王的演讲》的字幕翻译为例[J];电影文学;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旭;;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杨波;戴胜海;;英汉机器翻译中“OF-短语”的理解与翻译[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曾丽端;;译者、读者的定位和翻译过程的再思考——以奈达的理论为中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丁洁;;最切近的对等[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5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5 陆刚;;等效理论张力下的翻译认同[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石梦婕;;“功能”之较——浅谈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与“功能对等”之异同[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李予军;;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城市化发展与语言的变迁[A];第二届城市科学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陈道明;;翻译中的“部分功能对等”与“功能相似”[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甘柳青;;翻译的研究[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9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祁芝红;;谈翻译中的文体意识[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牛新生;中国传统译论:扬弃抑或传承?[N];文艺报;2006年
2 上海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外国文学与翻译学博士生导师 朱振武;鲁迅文学奖翻译奖空缺引发的思考[N];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田小满;学者解析当下学术翻译症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封一函;结构与解构:从乔姆斯基到韦努蒂[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2 侯国金;语用标记等效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徐艳利;翻译与“移情”:共产主义视角下的翻译主体建构[D];河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晗;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在圣经翻译中的应用[D];外交学院;2005年
2 唐琳琳;奈达翻译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3 郑东方;从奈达的翻译理论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翻译[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巧芳;奈达的翻译理论与林语堂翻译观之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琴;不同的对等——当代美国主要翻译理论述评[D];外交学院;2003年
6 毕文成;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电影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张玲;奈达对等理论与中医文献翻译[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8 倪万辉;从翻译的文化本质及译者主体性看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玉贵;Nida的“读者等同反应论”及其在文化翻译中的局限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顾玉萍;严复、奈达、纽马克翻译理论的一致性[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4996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99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