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建忠的语法化意识——兼论《马氏文通》连字的虚化问题
[Abstract]:Ma Jianzhong has a lot of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tudy of virtual characters. While discussing the usage of virtual characters, he also traces back to its origin,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study of modern grammaticalization, which is temporarily called "grammaticalization consciousness". This simple grammaticalization consciousness is fully reflected in the hyphen chapter of Ma's Wentong, which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Ma Jianzhong's exposition of the process of virtual word from two angles of syntactic position and word meaning falsification. We choose "cover, husband, both, to, and, however, make" eight typical hyphens supplemented by proof. The change of syntactic position and the change of word meaning are two basic conditions in the process of lexical grammaticalization. The study of Ma Jianzhong's grammaticalization consciousness is helpful for us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Ma Shi Wen Tong, and it also gives great enlightenment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grammar history.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分类号】:H1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永耕;《马氏文通》对实词虚化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金昌吉;谈动词向介词的虚化[J];汉语学习;1996年02期
3 陈月明;《马氏文通》的虚字学说──纪念《马氏文通》出版100周年[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8年04期
4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予超,张家合;《文心雕龙·章句》的虚词观及其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李炜;和丹丹;;清中叶以来北京话的“跟”及相关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高玲玲;张明;;语法化动因的再认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4 郝凤娟;;《马氏文通》与汉语语法化理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5 刘利红;徐佳丽;;语法化的探讨及对外语教学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6 滕怡;唐韵;;介词“即”的语法化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7 丁庆刚;;古汉语“及”的语法化演变历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8 闫文文;;也说“好歹”的语法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9 郭璇;;“恨不得”的词汇化动因与机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10 徐明星;;国内语法化研究评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林璋;;“てしまぅ”的语法化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邓兆红;;英汉指示代词“的”与“that”的语法化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伟;周卫红;;试论语法化理论在对比语言学中的应用——以英汉语篇中替代类型之对比研究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杨成虎;;与语法化平行的音系变化连续统问题[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春秀;现代俄语同义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4 朱琳;译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性翻译理论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5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陈勇;汉语数量范畴及其非范畴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金圈;汉语单音方位词与单音动词的偏正性组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仇伟;英语乏词义结构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朱艳华;载瓦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丽萍;“不要太”结构的语法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谷全;“看”与“look”的语法化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魏春妮;“一样”结构的语义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伍凌;“可是”的虚化及三个平面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李微微;基于语料库的汉英介词对比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王晓辉;“彼此”的多角度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8 汪红英;论让步连接成分“固然”[D];南昌大学;2010年
9 刘文思;跨语言视角的现代汉语动量词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10 鹿楹鑫;基于韩国人认知方式的初级阶段“V+来/去”结构的教学设计[D];山东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永耕;《马氏文通》的“状字”和“状词”、“状语”、“转词”、“加词”、“状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2 沈家煊;;“好不”不对称用法的语义和语用解释[J];中国语文;1994年04期
3 王海h,
本文编号:25005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500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