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的语义演化与语用特点
[Abstract]:The article holds that the semantics of the adverb "from then on" point to a certain time,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that time is based on the occurrence of an event. " From the semantic evolution of "and this", it is shown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from referring to an event to referring to the time when the event occurred is the result of cognitive generalization and subjectivity. " The semantic orientation of this "makes there is a slight causality between the event occurrence item and the new state item in the discourse item connected from this", while there is an obvious turning or contras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ld state item and the new state item.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南昌大学客赣方言与语言应用研究中心;
【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项目编号:JD1110) 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2YY05)的资助
【分类号】:H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于立昌;吴福祥;;时间副词“一度”的语义演变[J];古汉语研究;2011年04期
2 王鸿滨;;介词“自/从”历时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马贝加,徐晓萍;时处介词“从”的产生及其发展[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4 陈年福;;甲骨文“何”“此”用为代词考论[J];中国语文;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足云;“是……的”句式的比较与系统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2 郑小枚;“核心”的流行与边缘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3 罗主宾;;现代汉语“以A为B”凝固结构语义的认知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陶振伟;;“拿”的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黄启庆;尹海良;;现代汉语AB式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形式及其音变处理[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俞小和;;传播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7 沈云佳;论《呼兰河传》中的ABB式色彩词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8 戴媛媛;;《说文解字》“心”部字与常用简化汉字对应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徐晓宇;;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几个问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曹佳蕾;;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相关概念界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尹晋华;;试析影响法律监督的现实问题[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姜素红;;环境公平价值体系探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3 陈建先;;政府公共决策的利益博弈分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徐大建;;社会公平、和谐与经济效率[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5 安卫华;;积极应对入世,建设信用政府[A];入世与政府先行[C];2002年
6 井敏;;服务型政府概念辨析[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7 王立志;;企业培训体系建设[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郭锐;;语义等值和汉语虚词的意义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9 郑伯承;;世界语与术语工作[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下卷)[C];2008年
10 董秀芳;;句法构式与词汇化[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熙茹;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丁宇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法律探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迟君辉;国际流失文化财产返还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杨石乔;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医患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袁日新;经营者集中救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9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苗冬;元代使臣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阶腾;我国大学学院运行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王斌;论品牌名称命名翻译[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张永斌;论我国量刑程序的相对独立性[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应云总;论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张雅婷;诉前调解机制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马健;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张军珲;基于统计的常用汉语副词用法自动识别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丁熠;“契合”类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徐光烈;试释甲骨刻辞中的“此”[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2 徐时仪;“打”字的语义分析续补[J];辞书研究;2001年03期
3 陈秀兰;敦煌变文与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J];古汉语研究;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小兰;隐喻辨认及其语用意义[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武荣强;赵军;;“最”的语法化和主观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3 张洪芹;;While复句的主观化与主观性[J];外语教学;2007年01期
4 梁丽;;空语类PRO与主语省略的辨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07期
5 姚占龙;;“说、想、看”的主观化及其诱因[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05期
6 凌剑春;;语法化中语义主观化探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赵军;;“最”类极性程度副词的形成和发展[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张莎莎;;汉语语用歧义产生的说话人原因浅析[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夏群;;试论古汉语数词的表动量用法及其发展[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杨元;田甜;;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的暗示闪避方式及功能[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廷惠;;新《婚姻法》语用质疑[A];语言与法律研究的新视野——语言与法律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周凤岐;;漫谈符号和跨文化交际[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3 黄彩玉;;动词“整”的语法、语义和语用思考[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4 张华;;浅析“再见”和“拜拜”[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5 王美娟;;矛盾修辞法的语言学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吴学辉;;说“好个N!”[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周明强;;歧义的形成与消解的认知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刁力人;;数的概念——语义、语法及语用[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汪云;崔娟娟;;认知隐喻及其判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10 李宇明;;促进语言生活健康发展(代序)[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教育部语用司;教育部语用司召开“中华经典诵读”工作研讨会[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2 教育部语用司;教育部语用司组织研讨汉字应用水平测试试点工作[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3 教育部语用司;教育部语用司举办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培训班[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4 王登峰;教育部语用司司长致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议的贺信(节录)[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5 教育部语用司;教育部和国家民委联合对少数民族教师进行普通话培训[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6 吴福祥整理;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语言学篇)[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7 记者 晓方 通讯员 向家文 喻志军;第六届“推普周”活动在汉落幕[N];湖北日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吴晓红;普通话要讲好 方言也不能丢[N];苏州日报;2005年
9 陈章太;为上海语言文字立法叫好[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10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召开[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禀诚;现代汉语代词组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2 刘文欣;现代汉语责训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杨艳;现代汉语“是”字结构与语用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套格敦白乙拉;蒙古语语法成分的语法化过程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年
5 徐阳春;关于虚词“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侯国金;语用标记等效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陈曼君;惠安方言动词谓语句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8 陈楚芬;面向泰国汉语教学的现代汉语“了”的考察[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亓文香;汉语典故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阮氏秋荷;现代汉语同位短语的多角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强;夸张和低调的英汉对比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2 陈彬彬;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3 宋静;间接言语行为的解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石兴慧;关于“V着AP”[D];延边大学;2003年
5 林齐倩;介引处所的介词短语“在NL”[D];苏州大学;2004年
6 盖瑞雪;复动句的句法、语义与语用分析[D];苏州大学;2004年
7 欧慧英;同义介词“从”和“由”的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8 刘立成;汉语唯一性范围副词的研究与应用[D];吉林大学;2005年
9 赵丽丽;高密方言比较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t ;“程度副词+名词”的语义、语用和句法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083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508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