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存在动词对举格式“有X无Y”及其相关格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03 20:51
【摘要】:“有X无Y”结构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定义为存在对举格式,在现代汉语中它有自己独特的语义和语法意义,我们着重考察这个格式所具有的语义方面的内容,考察进入格式内的X和Y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在考察其语法意义方面,主要从它的语法功能和构式语法的角度来分析。由于都是由“有”、“无”合成的格式,即同在存在动词对举格式这个范畴内,他们或多或少具有相关性。在搜集了很多语料的情况下,我们把“有X无Y”、“有X有Y”,“无X有Y”,“无X无Y”等格式放在同一范畴内,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广泛研究。 存在动词对举格式共包含四个:“有X无Y”、“有X有Y”、“无X有Y”和“无X无Y”。我们以“有X无Y”为基本考察对象,运用构式语法理论、认知语言学理论等对其进行综合研究。论文由五部分构成,分别如下: 第一章,概述前贤时彦对相关主题的研究成果,论述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研究的内容和对象、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提出了我们研究的方向和以期达到的研究目标。重点概览了前人的相关研究现状。 第二章,对“有X无Y”进行语义的全方位考察。重点考察了能够进入“有X无Y”格式的“X”、“Y”的性质特点,“X”和“Y”在进入格式前和进入格式后的关系,并对这种关系进行了认知语言学角度的解释。描写分析“有X无Y”格式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运用构式语法理论,把“有X无Y”看作一个构式语法单位,并对其作为构式单位的理据性进行了解释。探讨其作为构式单位具有的构式特点。构式义和词汇义是压制和反压制的关系,我们主要探讨构式对词汇义和词汇的压制方面。在构式语法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修辞构式来进一步分析“有X无Y”格式所具有的修辞构式义。 第四章,在存在动词对举格式这个范畴内比较分析“有X无Y”、“有X有Y”和“无X无Y”、“无X有Y”的关系。由于都是存在动词“有”和“无”构成的格式,所以我们从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角度进行比较。 最后部分为结语,综述了论文研究取得的结果,并对论文欠缺部分提出思考。
[Abstract]:In modern Chinese, the "X is not Y" structure is defined as the existence of the opposite-to-one format. In modern Chinese, it has its own unique semantic and grammatical meaning. We focus on the content of the semantic aspects of this format, and look at the nature of X and Y in the format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m. In view of its grammatical meaning, it is mainly analyzed from its grammatical function and structure-based grammar. Because of the fact that it is composed of "have" and "No", that is, in the category of the verb-to-name format, they are more or less relevant. In the case of collecting a lot of materials, we put the formats of "X is not Y", "X has Y", "No X with Y", "No X and no Y" and so on in the same category and conduct a wide-ranging study o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There are four: "X is not Y", "X has Y", "No X with Y", and

"No X and no Y" . We take the "X is not Y" as the basic research object, use the structure-based grammar theory,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eory and so on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it. The paper is composed of five parts, such as In the first chapter, this paper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related subjects, and discusses the purpose, meaning, contents and objects of the research,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sources of the materials, and puts forward the direction of our research and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with a view to achieving them. The second chapt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X is not Y" of the "X". The "Y" of the "X is not Y", the character of the "X",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Y" and the "X is not Y" before and after entering the format, and the explanation of the angle of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s are given. In chapter 3, using the theory of structure-based grammar, this paper regards the "X is not Y" as a structure-type grammar unit and explains it as the basis of the structure-type unit. The structure of the structure-type unit is discussed. The structure-type and the lexical meaning ar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ressing and the anti-pressing. The structure-type and the lexical meaning are the pressing aspects of the word meaning and the vocabulary. On the basis of the structure-based analysis, the rhetorical structure is used to further analyze the "X is not Y" format. In the fourth chapt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X is not Y", the "X has Y" and the "No X and no Y" and the "No X with Y" is analyz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verb-to-name format.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format of the "have" and the "No" of the verb, we are from the same point and not The last part is the conclusion, and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re summarized.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晓慧;;浅谈对举使用的普遍性及其原因[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年21期

2 王展采;数字与诗歌——数字入诗问题初探[J];龙岩师专学报;1986年03期

3 朱承平;数目对的类别及其修辞特点[J];修辞学习;1997年03期

4 左芝兰;;龚自珍诗歌中的对举现象分析[J];前沿;2009年02期

5 朱虹;;从语用学角度看肯定否定对举的语义偏移[J];黑河学刊;2011年04期

6 张月明;“见微知著”之“微”正解[J];古汉语研究;1998年01期

7 贺永松;质疑两则[J];怀化学院学报;1988年03期

8 黄佩文;“A也不是,B也不是”句式[J];汉语学习;2001年04期

9 资中勇;现代汉语中的对举结构[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黄天树;;《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所见虚词的搭配和对举[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杰;;谚语中的数词对举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陈桂生;;“教”的辨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3 高文;王锦生;;阴阳双鱼、涡纹、三鱼共首——谈汉代画像中的“三”[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江荻;;现代藏语动词的句法语义分类及相关语法句式[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5 田长生;;浅谈《论语》中的复叠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李长丽;;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起”不对称的原因[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7 李景春;;《墨经》辩论术的一个问题——兼与谭戒甫、高亨先生商榷[A];中国逻辑思想论文选(1949—1979)[C];1980年

8 ;关于清查收缴毒鼠强等禁用剧毒杀鼠剂的通告[A];2003中国农药发展年会——农药管理与市场营销战略研讨会专题报告集[C];2003年

9 肖锋;沈建华;;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大都市经济、文化的综合效应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10 林向阳;刘金清;;北京奥运志愿者培训主题教育网站的研究与设计[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怍忱;要多为举报人着想[N];华北电力报;2003年

2 王艳芬 胡国杰;行政诉讼对举证责任的要求[N];中国税务报;2001年

3 朱述古;重奖是对举报动机的误读[N];贵阳日报;2005年

4 李万永;对举证时限的思考[N];江苏经济报;2002年

5 杨光;决定对举办大型文艺活动实行严格管理[N];光明日报;2000年

6 林美蓉;对举证时限制度的理解[N];江苏经济报;2004年

7 刘学在;间接否认与抗辩对举证责任分配的影响[N];人民法院报;2004年

8 浙江省嵊州市药监局 徐乐通;举报案件的查处[N];中国医药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张国;对举证责任倒置不要期望过高[N];法制日报;2002年

10 记者 汤秋华;南昌六单位联合整治小广告[N];中国工商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成林;汉藏语系语言存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田臻;汉语静态存在构式对动作动词的语义制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董杰;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经济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4 吴铮;藏缅语否定范畴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刘阳;俄汉简单句命题语义的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高文成;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英汉存在句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唐均;苏美尔语的格范畴[D];北京大学;2008年

8 朱艳华;载瓦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罗小如;《淮南子》动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张军;汉藏语系语言判断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君;存在动词对举格式“有X无Y”及其相关格式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2 赵立云;现代汉语对举格式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钟应春;非对举性的“N不N”格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刘晓丹;极性义对举构式的关联性分析[D];渤海大学;2012年

5 蒋纯捷;动词重叠式对举“V_1V_1O_1,V_2V_2O_2”格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阳;俄汉存在句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唐丽娜;听话人对评价言语行为的理解[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慧;“有A无B”格式的多角度考察[D];暨南大学;2009年

9 陈雪梅;《列子》反义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黄燕旋;方位对举四字框式结构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096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5096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0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