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04 13:16
【摘要】:译者的主体性一直存在于翻译实践的过程中。但由于过去译者的地位一直得不到承认,虽有大量关于主体性的描述,却没有被高度地重视过。这种状况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写理论与操纵观为译者的出场开辟了空间,译者的主体性也被提上了研究的日程。至今为止,虽然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研究中的价值虽得以确立,但其研究成果与其重要地位仍不成正比。且由于译者主体性本身涉及到很多方面,导致过去的研究成果破碎,零散。 因此本文以辜正坤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为基础,,通过对译本生成过程的描述来考察译者的主体性。本文从翻译目的,策略和伦理三个方面,分别以实例进行描述,发现由于目的,策略,伦理的不同选择,导致不同的译本,但这些译本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他们是共存的,互补的,互构的。原文就好像一个花瓶,不同的译本就好似被打碎的花瓶的碎片。被多数人广为接受的文本就是大碎片,被少数人接受的就是小碎片,但终究都是反映原文的一个方面。至于我们应该选择如何翻译,则要看我们的翻译目的和针对的读者。如果是普通读者,仍然要以流畅,忠实,自然为标准,但如果针对精英读者和特殊研究的需要,可以更大胆地进行操纵和改写,以实现特殊人群或特殊研究的需要。通过研究,本文解释了译者实施主体性的过程和不同译本的关系。研究发现,每个不同的译本(伪译与拟译除外)都传达了原文的部分特征,都能在某个方面称之为成功的翻译。不同译本的综合体才能完美阐释原文本。最终译者的话语权得以建立,权威译本的地位被消解。同时,本文研究了译者主体性中常被忽略的两个问题——翻译中的直觉、情感等非科学因素与度的把握。这两个问题防止了译者在发挥主体性时陷入无标准的状态。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059
本文编号:2522960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0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曹明伦;;翻译中失去的到底是什么?——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出处之考辨及其语境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 贺微;翻译忠实标准研究面面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 许钧;论翻译活动的三个层面[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年03期
4 辜正坤;;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J];中国翻译;1989年01期
本文编号:25229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522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