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方言“量名”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12 12:57
【摘要】:汉语方言中存在量词直接与名词组合而成的"量名"结构。文章采用类型学的研究方法,探讨汉语方言"量名"结构出现的句法位置和指称性质,揭示差异背后的蕴含共性,并对此进行初步解释。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一舟;成都话“一+量词”的省略式使用情况考察[J];方言;2001年01期

2 万献初;湖北通城方言的量词“柣”[J];方言;2003年02期

3 周小兵;广州话量词的定指功能[J];方言;1997年01期

4 黎俊坚;陆川客家话的量词[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陈凡凡,林伦伦;广东澄海闽方言量词的语法特点[J];汕头大学学报;2003年S1期

6 周纯梅;;湖南新化方言量词的代、助用法[J];文教资料;2006年02期

7 王健;顾劲松;;涟水(南禄)话量词的特殊用法[J];中国语文;2006年03期

8 张亚军;;江苏海安话的量词独用变调现象[J];中国语文;2008年01期

9 刘探宙;石定栩;;烟台话中不带指示词或数词的量词结构[J];中国语文;2012年01期

10 石汝杰;刘丹青;;苏州方言量词的定指用法及其变调[J];语言研究;1985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贺文平;湘乡(壶天)话中“柣+名”结构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2 许秋莲;衡东新塘方言量名结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兴良;湖南宁乡方言个体量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丹青;;语言库藏类型学构想[J];当代语言学;2011年04期

2 陈荣泽;;巴蜀官话方言语法研究综述[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郑宇;;福州方言指示代词“只”、“者”之起源[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4 彭小川;广州话的动态助同“翻”[J];方言;1999年01期

5 石毓智;量词、指示代词和结构助词的关系[J];方言;2002年02期

6 万献初;湖北通城方言的量词“柣”[J];方言;2003年02期

7 单韵鸣;;论广州话语篇中的“量+名”结构[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8 单韵鸣;;粤语有定的“量+名”结构——基于交际话语和SVO语序的制约[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崔健;;量词的功能差异和词类地位[J];汉语学习;2010年06期

10 钟慧琳;;客家方言词类研究综述[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知恩;量词的跨语言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2 步连增;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量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李杰;不及物动词带主事宾语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蒋颖;汉藏语系名量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彭春芳;湖南涟源杨家滩话重叠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李明;西双版纳傣语量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陈淑梅;鄂东方言的量范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王洪钟;海门方言语法专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祝晓宏;新加坡华语语法变异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10 程书秋;现代汉语多项式定中短语优先序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丹;黄石方言量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许亚冷;泉州方言程度副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程璇;枣庄方言名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刚;现代汉语“V个VP”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盛益民;绍兴柯桥话指示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1年

6 刘晓红;指量名结构的语序及分布的类型学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罗舒殳;广西陆川县乌石镇客家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比较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8 姜国平;湘语通用量词“柣”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谭四华;湖南省汨罗市大荆镇三峡移民初期移民方言的词类语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贺文平;湘乡(壶天)话中“柣+名”结构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先银;汉语个体量词的产生及其原因探讨[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2 沈小仙;量词与名词的相互制约及其修辞色彩[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1年02期

3 李剑林;宁乡方言与地域文化关系分析[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邱震强;宁乡话“起”字研究[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Joseph H.Greenberg;陆丙甫;陆致极;;某些主要跟语序有关的语法普遍现象[J];国外语言学;1984年02期

6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7 陆丙甫;从宾语标记的分布看语言类型学的功能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1年04期

8 石毓智;论汉语的结构意义和词汇标记之关系——有定和无定范畴对汉语句法结构的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2年01期

9 陆丙甫;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上):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5年01期

10 陆丙甫;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下):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丽艳;口语交际中的话语标记[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周丽颖;名词与量词关系考察[D];广西大学;2004年

2 姜国平;湘语通用量词“柣”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杨帆;现代汉语名量词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4 成庆红;湖南宁乡上宁乡话与下宁乡话的词汇对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许秋莲;衡东新塘方言量名结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士宏;;汉语被动标志的类型学考察[J];汉语学报;2005年03期

2 史有为;汉语方言“达成”貌的类型学考察[J];语言研究;2003年03期

3 孙利萍;;汉语方言可能补语标志的类型学考察[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施其生;;汕头方言连读变调的动态运行——兼论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的研究视角[J];中国语文;2011年04期

5 解正明;徐从英;;汉语方言处置式类型学分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6 陈郁芬;;粤方言进行体标记类型的概貌[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戴庆厦;罗自群;;语言接触研究必须处理好的几个问题[J];语言研究;2006年04期

8 余颂辉;;汉语方言中低频的小称变调[J];语言科学;2009年03期

9 唐贤清;陈丽;;“极”作程度补语的历时发展及跨语言考察[J];古汉语研究;2010年04期

10 唐贤清;陈丽;;“死”作程度补语的历时发展及跨语言考察[J];语言研究;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项梦冰;;汉语方言及其调查研究[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2 钱奠香;;汉语方言常用词“拉”“拿”的共时分布特点和语源分析[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李丽;;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饮食词语之命名理据研究[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游汝杰;;汉语方言竞争力比较(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5 曹志耘;;汉语方言:一体化还是多样性[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6 曹志耘;;生存还是消亡:汉语方言面临的抉择[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7 李红霞;张占伟;;住宅区对城市特色的体现[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7卷)[C];2007年

8 王勇;;论语言类型学研究中的解释[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朱琳;;起动/致使动词的类型学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10 王仲兴;蔡曦蕾;;农民工犯罪:概念、司法宽容及类型[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毛海涛;尽快制定保护汉语方言政策[N];人民政协报;2004年

2 晓;《影视类型学》[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3 周耀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汉语方言统一路径:从“书同文,文不同音”到“文同音,语同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记者 袁国女 李春艳;专家呼吁尽快筹建语言博物馆[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5 甄达真;鄂尔多斯汉语方言的收集整理者:栗治国[N];鄂尔多斯日报;2008年

6 邹启宇;语言是无须“保卫”的[N];南方周末;2010年

7 陈荣岚;汉语方言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N];文艺报;2004年

8 白瀛 斯晓雪;2006:方言电影的“狂欢”[N];中国改革报;2006年

9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杜永道;“先生”可以自称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10 刘梦;男人为什么使用暴力[N];中国妇女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晓锋;汉语方言语音的类型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彭晓辉;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系统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芦兰花;湟水流域汉语方言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洁;汉藏语系语言被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王媛媛;汉语“儿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6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孙毕;章太炎《新方言》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胡松柏;赣东北汉语方言接触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9 王红梅;汉语方言动词重叠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10 李明;西双版纳傣语量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玉萍;浅析建水汉语方言语音对学习普通话语音的影响及对策[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珂;湖南省茶陵县下东乡方言的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宁英娟;汉语方言义项及其变体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竣;峨山汉语方言实词词法比较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5 李素娟;内蒙古土默特左旗汉语方言语音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沈晶晶;清末民初南京传统“楼宅”类型及相关技术初探[D];南京大学;2012年

7 杨利琦;汉语方言舌头、半舌五母读音类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扬;徐松石民族学论著中的语言方法探讨[D];广西大学;2008年

9 过玉兰;现代汉语差比句的结构类型研究及其类型学意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王健瑶;和汉语“比”字句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597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5597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e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