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语用能力发展的文化流利性考量

发布时间:2019-11-13 16:09
【摘要】:二语习得者解读与输出目的语文化的流利程度是决定其在跨文化交际中发展得体解读和生成言语行为能力(获得流利语用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影响习得者往返于母语与目的语文化之间、流利地获取目的语文化输入和生成目的语文化输出的因素较多,其中最为直接的则是习得者对母语与目的语文化差异敏感程度的高低。文化教学与文化移情充当锻造文化敏感性和文化流利性的有效手段,而影响习得者语用能力健康发展的文化耗损与错位亦值得高度关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冉永平;;外语学习的语用学综览与管见[J];外语研究;2006年01期

2 司联合;过渡语、语用能力与文化教学[J];外语学刊;2001年02期

3 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年04期

4 戴曼纯;外语能力的界定及其应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6期

5 刘润清,刘思;语用习得的认知特性和影响因素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03期

6 周季鸣;;从认识到觉醒——二语习得和教学领域的最近15年(1991-2006)[J];外语界;2008年01期

7 季佩英;江静;;对大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的再思考——以2010年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上海赛区比赛为例[J];外语界;2010年06期

8 戴炜栋,陈莉萍;影响二语语用能力发展的因素[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09期

9 毛眺源;曾凡桂;;论溯因逻辑之嬗变及整合的语用学意义[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10 李清平;;教学导引对英语学习者的社交语用能力发展的影响[J];现代外语;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小美;阚智文;;顺应性理论对礼貌的构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卢志宏;礼貌与文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程凌云;;“面子论”与大学英语课堂气氛营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王勇;英汉礼貌的语用与文化价值差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余玉萍;;汉语称赞语回应的语用顺应性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王晓卉;;英汉形式与意义不一致的文化语用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陈锋;;两性话语差异和礼貌策略[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张宏国;;白谎语言策略的顺应性解释[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王静;;汉语中社会称谓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王芳;;同级反馈中的面子问题[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徐志凡;;高职英语教育英美文化缺失现象的反思[A];云南省高职高专教育分会第七次全体理事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梁志坚;;礼貌原则与外贸英语函电的语气[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4年

3 林敏;;普遍性与个性——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刘颖晴;;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迁移与语用失误以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项秀珍;;论礼貌的相对性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刘文媛;;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三位一体”教学法的实证研究[A];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暨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胡卫平;曹玮玮;;从英汉文化对比的角度看“合作原则”的跨文化相对性[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段艳丹;;高职护生跨文化敏感培养研究[A];2012年河南省护理科研暨临床护理PBL实践教学骨干研修班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芹芹;汉语恭维回应语的社会语言学变异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马腾;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俊英;大学英语多维互动教学模式行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魏芳;语言教育规划视角中的大学外语教育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詹碧文;现代汉语报纸新闻语言证据范畴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沉香;大学外语教育政策的反思与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金宝荣;汉语指示语及其篇章衔接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范杏丽;汉语请求策略研究:一项基于跨文化视角的对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刘晓玲;人际关系管理理论视角下《红楼梦》委婉语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梦甜;汉英称谓语对比研究与翻译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应丽娜;中国青年拒绝策略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静;《红楼梦》中的礼貌现象及其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任芝;请求言语行为的俄英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崔有为;以利奇和顾曰国为代表的英汉礼貌原则比较研究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梅迎春;英语合同谈判技巧模式与礼貌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光;教师话语对口语课堂参与影响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左淳;英语教学、英语技能与职业岗位需求之关系探讨[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于岩;中美商务沟通的拒绝言语行为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10 李娟;中美电视剧中拒绝策略的跨文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川生;乔姆斯基语言天赋思想的皮尔士哲学根源:溯因逻辑[J];当代语言学;2004年02期

2 司联合;文化教学与语用能力[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8年03期

3 洪岗;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年04期

4 曾凡桂;皮尔士“Abduction”译名探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6期

5 冉永平;语用学与二语习得交叉研究的新成果——《第二语言中的语用发展》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2期

6 沈家煊;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4期

7 桂诗春;外语教学的认知基础[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04期

8 刘建达;;中国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测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04期

9 戴炜栋,杨仙菊;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的课堂教学模式[J];外语界;2005年01期

10 胡庚申;;“国际交流语用”的科研与教学[J];外语界;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仙菊;中介语语用学研究的新成果——《第二语言的语用发展》评介[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朱炼红;;“注意假设”与二语语用能力发展[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朱炼红;;二语语用能力发展的相关理论模式述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4 鲍成莲;文化对词汇意义取舍的影响[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陈治安;袁渊泉;;语际语用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外语教学;2006年06期

6 朱萍;浅谈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7 车永平;对中介语语用能力发展的社会语言学思考[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卢加伟;;第二语言语用发展研究述评[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傅定淼;;汉语目的语谓语句浅说[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10 周丽芳;克服干扰 促进迁移——母语迁移现象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启珍;;中介语理论在普通话培训及水平测试中的运用[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闻亭;;华裔与非华裔汉语学习者对待目的语群体态度及习得动机比较研究[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泉;;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通用原则[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高敏毅;;从信息结构看同声传译中的省略策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傅惠生;;《翻译学导论》框架思考与设计[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军;薛秋宁;;语际语用学对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启示[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韩玉华;;香港考生在PSC“说话”中常见的语法偏误分析[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徐子亮;;认知心理的视角:对外汉语写作原理分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9 胡开宝;张柏然;;论语用学原理在双语词典编纂中的应用[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夏立新;;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双语词典翻译[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贾玉成;译学语境研究的新期待[N];文艺报;2006年

2 许钧;译可译 非常译[N];文汇报;2006年

3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 吴泽琼;文化图式差异与翻译的变通[N];光明日报;2009年

4 记者鲁小彬;近代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史应成研究重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卢春华;我国外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N];四平日报;2009年

6 李枫;对汉语国际推广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9年

7 杨一帆;韦努蒂解构主义的异化翻译策略及在中西语境下的两种文化立场[N];中华读书报;2010年

8 黑龙江大学 江宇冰;全球化背景下汉语国际推广与中华文化传播[N];中国教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路;沉浸式项目中的汉语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汤(竹君);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吴勇毅;不同环境下的外国人汉语学习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4 纪蓉琴;主体间性视阈下的译者元语篇意识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丰国欣;第二语言认知协同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封一函;结构与解构:从乔姆斯基到韦努蒂[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吴平;文化模式与对外汉语词语教学[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8 陈琳;陌生化翻译:徐志摩诗歌翻译艺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芮茵;扶助式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D];厦门大学;2008年

10 朱健平;翻译的跨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慧;非目的语环境下二语习得的问题与对策[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王克然;非目的语环境中有效课外汉语学习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李洪;论目的语环境下汉语课堂教学中的习得问题[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4 黄鹤;网络媒介在非目的语环境汉语学习中的运用[D];西南大学;2012年

5 周雳;目的语与非目的语环境中初级水平泰国学生汉语学习策略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6 马思颖;论非目的语环境中的汉语获得和汉语教学[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7 闵基爱;运用母语教学与运用目的语教学的比较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8 潘宏英;语境在非目的语国家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9 周灵灵;CIB项目学生利用目的语环境语言文化资源情况调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10 林婷;目的语为外语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603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5603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4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