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中英文求职信中词汇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15 15:16
【摘要】:本论文以Halliday与Hasan (1976)提出的衔接理论和Hoey (1991)的词汇重复模式为理论框架,对中英作者所写的英文求职信中词汇衔接手段的运用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中英作者在写英文求职信时对词汇衔接手段的使用异同,从而发现中英求职者在写英文求职信这一特殊体裁文章时在词汇衔接手段的运用方面存在差异以及中国求职者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进-步探究差异及问题所在原因,提出相关教学建议,有利于中国求职者提高英文求职信的写作水平。 衔接理论首先是由Halliday与Hasan于1976年提出来的。他们指出衔接和连贯是语篇的两个最重要特征,而衔接是实现连贯的基本手段,并且把衔接手段分成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词汇衔接可进一步分为重复关系、同义关系、上下义关系和词汇搭配。他们并没有给词汇衔接足够的重视,仅仅是将其作为衔接手段的一种进行分类,而且对词汇衔接的分类尤其是搭配关系没有给出很明确的定义。事实上,词汇衔接在语篇构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Hoey (1991)进一步研究词汇衔接,并归纳出十类词汇重复模式:简单词汇重复、复杂词汇重复、简单相互转释、简单部分转释、反义复杂转释、其它复杂转释、替代、互指、省略和指示等十类。尽管Hoey的分类比Halliday和Hasan的分类更详尽具体的分类,但是Hoey的分类可操作性不强。综合之前学者的研究和分类,作者归纳了一种较为简洁的分类作为研究框架进行本研究。 本研究选取中英作者所写英文求职信各30篇作为研究语料,并自建两个语料库分别作为观察语料库和参照语料库。中国作者所写的30篇英文求职信选自一本有关求职信的书,其中收集了101封英文求职信,所选的30篇构成观察语料库;本族语者所写的30篇英文求职信构成参照语料库,同样选自一本囊括了100封成功英文求职信的书。本研究首先对语料进行赋码标记,使用AntConc文本分析软件检索得出每一类衔接手段在两个语料库中各自出现的实际频率。根据所得数据计算出每一类衔接手段在各自语料库使用的所有衔接手中所占百分比进行总体对比。在整体对比基础上,使用AntConc软件生成主题词汇表,从该表得知中国求职者对哪些衔接手段使用过度,哪些衔接手段使用不足。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探求两个语料库在每一类衔接手段的使用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作者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卡方检验,根据P值判断中外求职者在每一类衔接手段的使用上是否有显著差异。在进行卡方检验之前,作者首先对每一类衔接手段在各自语料库中出现的次数进行标准化,得到标准化频率,以保证对比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根据以上研究步骤,并进一步分析文本,从而得出结论,找出中国求职者在词汇衔接手段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原因,提出解决方法。 本研究结果如下:(1)中英作者所写的英文求职信均使用到简单词汇重复、复杂词汇重复、同义词/近义词、上义词、搭配五种词汇衔接手段,并且按每一类在所有衔接手段中出现的比例看,两个语料库的排列顺序是一样的,依次为搭配、简单词汇重复、复杂词汇重复、同义词/近义词、上义词。不同点在于(2)中国求职者对简单词汇重复和搭配这两种衔接手段使用不足,但对于复杂词汇重复则使用过多。(3)中国求职者在构成某一种衔接手段时使用词汇过于单一,所有求职者几乎趋向于使用相同的词汇 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本研究提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适当的向学生介绍衔接理论,提高学生对于语篇衔接重要性的意识;介绍英汉语言的差异,减少汉语负迁移;在词汇教学时将词语放入语境中教授,使学生不仅掌握词语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掌握词汇的用法和所使用的场合。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0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徐伟成;英语作文中的衔接、连贯与质量[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0年05期

2 徐玉臣;英汉语言主要衔接手段的对比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1996年04期

3 陈艳艳;;英文求职信的语篇体裁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4 张萍,孙晓娥;体裁分析与英文求职信[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S1期

5 李德俊;;英汉语上下义关系词对比研究初探[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6 朱永生;衔接理论的发展与完善[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5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丽锦;对英文求职信的人际意义分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2 林美珍;英文求职信中的元话语[D];厦门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613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5613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2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