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动词“给”演化为被动标记的语义基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俊勋;从高诱注看东汉北方代词系统的调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2 张娟;;《世说新语》“以”字处置式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3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4 姜红;;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不对称现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王媛媛;;中古汉语中的介词“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施发笔;试论《水浒传》介词避复的技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7 黄婉梅;表处所的“在Np”的语义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8 阮绪和;形名偏正结构的语法功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9 张定;;枞阳方言被动标记“着”的历史来源及其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陶振伟;;“拿”的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2 沈焕生;朱磊;;基于信息内容的关键词抽取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吕晓玲;;闽南方言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瑶;;“给予”义动词兼表“施受”的动因研究——以徽语祁门话的“分”为例[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平忠;;中古以O啛R音由}0廔洪的雕散式音燮[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袁明军;;《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拟声词[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周有斌;;制约音译外来词形式选择的原则[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祝东平;高彦怡;;副词“就”的释义[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田长生;;浅谈《论语》中的复叠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杨石乔;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医患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杜凤梅;古齐鲁语声母系统构拟[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冯海瑛;《万历野获编》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满蕾;东北方言数字词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张军珲;基于统计的常用汉语副词用法自动识别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万萍;;桂北永福话中的“捱”和“给”[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9期
2 耿言海;;论被动标记“吃”的语法化[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张定;;枞阳方言被动标记“着”的历史来源及其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陈力;;语义重心后移与“被”的语法化[J];语言与翻译;2007年02期
5 邓永红;;湘南土话的被动标记和处置标记[J];汉语学报;2005年04期
6 孟玉珍;;黔阳方言的被动标记及其语法化过程[J];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7 鞠彩萍;;"遭"字句——兼论被动标记词的界定与优胜劣汰[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陈晓云;;阳新方言被动标记“把”的发展和形成分析[J];语文学刊;2008年24期
9 向柠;贝先明;;湖南武冈方言的被动标记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郑宏;;浅谈汉语各方言被动表示法的差异及成因[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屈哨兵;现代汉语被动标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曹凤霞;古代汉语标记被动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尹洪波;否定词与副词共现的句法语义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4 阮氏秋荷;现代汉语同位短语的多角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朴乡兰;近代汉语表使役与表被动的“教/叫”字句研究[D];北京大学;2010年
6 程丽丽;十八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末北京话被动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7 林素娥;湘语与吴语语序类型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8 朱俊阳;现代汉语双事件结构衍生关系的被动式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9 李洁;汉藏语系语言被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10 鞠彩萍;《祖堂集》谓语动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艳飞;壮泰语带被动标记句对比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2 杨帆帆;侗台语被动标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3 吴燕;宁国话中的被动标记及其虚化[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东明;现代汉语被动标记的语法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5 潘婷婷;心理谓词的语法编码及其语义基础[D];南昌大学;2013年
6 范群;“给”的语法化考察及其在句子中的焦点标记功能[D];山西大学;2005年
7 蔡飞;“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多角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向柠;湖南武冈方言被动句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孟玉珍;湖南黔阳方言被动句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倩;韩国语“(?)”和汉语“死”的对比[D];延边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803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580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