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口译研究的生态学途径

发布时间:2020-05-17 06:22
【摘要】:口译作为沟通中外的纽带和桥梁,在国际间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频繁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口译研究也随着口译事业的日益繁荣而不断发展,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纵观口译研究的发展,口译界先后出现了几种较为成熟的口译研究范式,如释意理论的研究范式、认知处理的研究范式、神经语言学的研究范式、目标文本产出范式、对话语篇互动范式等。这些口译研究的范式分别遵循语言学、认知学、心理学、文体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等西方理论轨迹,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口译研究的学术视野,丰富了口译研究的学术体系。 生态翻译学对开拓翻译科学领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贡献,同时译界许多学者也领略到了生态翻译学研究的强大解释力。然而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国内外学者运用自然生态的术语或概念描述口译问题的整体性与持续性研究目前却鲜有出现。因此,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框架展开口译研究,通过文献计量法、个案分析法、语料库研究法及定性描述法等研究方法,将口译与口译生态环境相关联,并对口译过程中译员的多维适应与选择现象进行深入研究,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口译,尝试对口译的过程、本质与标准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释,旨在不但能扩充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范畴,而且也能拓展口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依据生态翻译学的翻译生态范式,本文对“口译是什么?”、“谁在译?”、“如何译?”、“为什么译?”进行了创新解答,依此也就形成了论文框架中的四大主要章节。首先对于“口译是什么?”,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进行了口译本体研究,阐述了口译的过程、口译本质和标准的生态内涵。其次对于“谁在译?”,本文提出口译生态过程中应以译员为主导,就译员的主导作用进行了深层解读,并通过语料的分析和研究确立了译员主导角色的定位。接着对于“如何译?”,本文通过对2010-2012年温总理答中外记者问的交传语料进行文本转写和个案研究,通过语料库定量研究与实例定性研究,探讨了译员的多维适应和选择在口译现实活动中的应用性及适用性。最后对于“为什么译?”,本文创新提出模因论与生态翻译学的跨科际整合,从“繁衍”和“进化”方面拓宽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范围,从模因的复制、嬗变对口译生态的影响揭示“译”只为口译生态的平衡、和谐、共生,只为口译实践提出开拓性的建议。最后,本文尝试着提出基于生态翻译学与模因论的口译教学研究,并构建了生态化口译教学模式旨在探讨生态翻译学对口译教学的有益启示。 口译研究的跨学科发展和多元化发展是口译研究的必然走向。随着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交叉与融合态势的不断发展,借鉴了生态学中核心原理的生态翻译学应运而生。胡庚申教授创建的生态翻译学为口译研究带来科学合理的跨学科的生态学研究视角,也为口译研究带来了系统全面的及富有实践意义的理论支撑,既能很好诠释口译的过程和剖析口译现象的种种问题,又能为丰富和深入口译研究提供开拓性的指导。基于此,本研究将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论翻译适应选择论与释意理论、模因论进行有机结合,提出了口译生态学视角研究的四大模式,,如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口译过程模式、口译过程中译员主导模式、口译生态中模因传播模式及生态化口译教学模式,通过统一语料的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使其对口译现象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对口译实践具有一定的效用性及对口译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本研究以理论描述和阐释为研究基础,以个案研究、实例分析及语料库统计分析为研究手段,依据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架构,结合释意理论探索口译本体研究,对口译的过程、本质、标准及方法等赋予了生态内涵并进行了整体描述,论证口译生态学视角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立足于生态翻译学与模因论的契合之处,探索生态翻译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延伸和完善,使口译生态学视角研究的可靠性得以提升、研究范围得以拓宽,并为口译实践和口译教学的研究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总之,本研究基于生态翻译学对口译进行了更为科学、更为系统的生态学视角研究,从而构建出新的生态学途径的口译研究体系,对口译实践和口译教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0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庚申;从发表文章的状况谈加强我国的口译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1989年03期

2 刘重德;翻译学研究的新成果[J];出版科学;2001年03期

3 王斌华;;口译研究: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对吉尔教授和波齐哈克博士的联合访谈[J];中国翻译;2008年05期

4 张威;;口译语料库的开发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中国翻译;2009年03期

5 ;第二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J];当代外语研究;2011年05期

6 ;第二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即将于上海举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03期

7 徐盛桓;关于翻译学的研究[J];现代外语;1989年01期

8 马志刚;胡治军;;口译研究方法集粹——《口译研究读本》介绍[J];外语研究;2006年04期

9 张琪;;典籍英译研究在译学构建下的系统化[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张柏然;辛红娟;;中国需要创建自己的翻译学派[J];中国外语;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蕤;;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反思——以《翻译之道》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易明华;;翻译中的意图观[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孙迎春;;译学词典编研的结构[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何冬梅;;法庭手语翻译:探讨译员的中立性原则[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俞小娟;;口译方向性研究综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周小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西翻译学词典之对比研究[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晨;;从品克的认知模型看口译听辨与理解的微观过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吕绮锋;;翻译活动之中译者的功能——以生态翻译为中心[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何蕾;;浅谈F1赛事口译中的难点和应对策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黄琛;;另一只眼看口译质量评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记者 彭德倩;为学子开启面向全球之“窗”[N];解放日报;2009年

2 湖北经济学院 王国平;翻译学科建设与翻译教育发展[N];光明日报;2010年

3 记者 朱智广 赖红英 通讯员 刘红艳 王晓娜;党建“四培工程”提升学术竞争力[N];中国教育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开容;翻译中的框架操作[D];西南大学;2012年

2 赖yN华;口译动态RDA模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郭兰英;“适者生存”:翻译的生态学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王守宏;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高彬;猜测与反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易经;试论翻译学体系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吉良;当代国际口译研究视域下的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龚龙生;顺应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刘建刚;语用选择与等效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贺爱军;译者主体性的社会话语分析[D];苏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颖;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口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姜勇;非语言行为的口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蔡绵绵;从跨学科的视野看口译的动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蔡小捚;认知语境与口译的关系及其对译前准备的启示[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5 赵南;中国口译研究方法现况之考察[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6 崔倩;从全球化和全球本土化看口译中文化因素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夏翠;从顺应论角度看口译中的语境[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才项南杰;从跨文化交际学试探口译的原则和方法[D];西北民族大学;2006年

9 吕婕;以跨学科的视角论口译理论的认知基础[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牛莹;论口译的语言顺应与语境顺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680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6680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b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