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川西南官话为四川方言的主要方言类型,集中分布在灌赤片和成渝片,分布的范围不同,其内部语音特征又有所区别。成渝片包括了大量的方言点,其中成都、重庆、南充、遂宁等地为代表方言点。无论是语音特征,还是地域分布,成渝方言在四川境内占有绝对的优势,更能体现出四川西南官话的语音特征。大竹县位于川东地区,市属达州市,东邻重庆,西靠南充、遂宁,也属于成渝片。大竹县内由于地形地势的不同,境内可分为山前、山后,而山前、山后的方言语音有所区别。因此,本文以大竹山后下段地区的方言音系为研究基础,横向比较,宏观把握四川西南官话成渝方言的语音特征;与中古音比较,对音系中的声、韵、调的特殊语音现象重点讨论。本文除绪论、结论外,主体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大竹山后下段地区的音系进行整理,描写音系中声、韵、调的具体音值,整体把握大竹山后下段方言音系及语音特征。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对大竹山后下段方言音系的声母、阴声韵和阳声韵、入声韵,分别进行分析,并将特殊的语音现象以举例等方式,从共时的角度,与成都、重庆等方言进行比较,进一步揭示四川西南官话成渝方言中特殊语音现象的共同特征;从历时的角度,对这些语音现象的演变发展进行分析,运用历史层次等理论分析出语音历史层次。例如:声母方面,泥来影疑四母今读音类型中的分合演变;开口二等韵的发展对见晓二组声母演变的影响;精知庄章四组声母的演变及特殊读音;韵母方面,果摄一等、三等韵的演变;蟹止二摄的共同演变;深臻兽梗通五摄之间阳声韵的演变;宕江二摄合口入声韵今读音类型。第五章,以两个发音人的语音材料为基础,利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大竹山后下段方言的单字调调值进行实验分析,着重分析四川西南官话中的入声调演变发展,主要分析入声韵的归并与调值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大竹山后下段地区的音系中声母、韵母的演变发展,与西南官话的发展基本一致,反映出的历史层次最早可推测到近代汉语时期。一般而言,方言中的文白异读现象,白读音是早期的语音层次,正在逐渐消失;文读音是受了权威方言的影响而产生的晚近的语音层次,且成为主流读音类型。白读音反映的语音层次多与近代时期的移民活动相关。“山前语平,近于和缓;山后语稍高,近于清刚,山后下段较重,近于激昂”,反映了大竹山后下段地区与山前地区方言间的主要区别,即声调具体调值的描写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音听感上的差异。本文认为四川西南官话入声多派归阳平的原因,在于原入声韵调值与阳平调值相似或相近。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H17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婉;;成都话单字调的实验语音学统计[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2 郑伟;;汉语方言语音史研究的若干理论与方法——以吴语为例[J];语言科学;2015年01期
3 杜玄图;;论现代汉语方言中的[iu]类韵母的历史语音层次——以四川西充方言为例[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4年09期
4 曾晓渝;;重庆话音系七十年比较分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5 周及徐;;从移民史和方言分布看四川方言的历史——兼论“南路话”与“湖广话”的区别[J];语言研究;2013年01期
6 丁邦新;;汉语方言中的历史层次[J];中国语文;2012年05期
7 周及徐;;南路话和湖广话的语音特点——兼论四川两大方言的历史关系[J];语言研究;2012年03期
8 周及徐;;从语音特征看四川重庆“湖广话”的来源——成渝方言与湖北官话代表点音系特点比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郑长丽;;从《广韵》音系看四川达州方言的语音特点[J];文教资料;2011年22期
10 王洪君;;层次与断阶——叠置式音变与扩散式音变的交叉与区别[J];中国语文;201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孙越川;四川西南官话语音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吴波;江淮官话语音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刘泽民;客赣方言历史层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饶红梅;四川大竹方言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2 冯宇静;《蜀语》语音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3 韩唯玮;重庆方言语音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4 何婉;四川成都话音系调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
27948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794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