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现代汉语特殊否定现象认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7 07:44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现代汉语中的四类特殊否定现象,即元语否定、预设否定、羡余否定和间接否定。对四类特殊否定现象的总体特征、性质、使用时的制约条件、语用功能、生成的动因和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用个案和总论性研究进行了论证和解释。本文的重点放在了对各类特殊否定现象生成的动因和机制的解释上。 文章除了绪论和结语,主体结构分为四篇十二章,每篇分为三章,第一章介绍每个类型特殊否定的总体特征,后面两章是个案分析或专项研究,通过个案和专项分析来充实和论证第一章观点的合理性。 第一篇研究元语否定,第一章首先对元语否定进行了界定,同时本文把语音、语法错误和预设否定从元语否定中分离了出来,因为它们与元语否定内部机制不统一。我们并根据元语否定的成因对其进行了分类。最后分析了其使用的制约条件和语用功能。后面两章用个案“不是而是”构式和“不”独用表示元语否定用法对第一章观点进行了进一步论证。 第二篇研究预设否定,第一章首先解释了预设是否能被否定的问题。然后根据预设否定成因的不同分为:适宜性预设否定和预期性预设否定。并分析了两类预设否定的差异,指出预设否定的生成与人类的认知机制、认知语境与语言表达的主观性密切相关。第二章专门分析了适宜性预设否定的生成动因和机制。第三章以副词“瞎”为个案对预期性预设否定进行了研究,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对否定副词“瞎”的预设否定功能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 第三篇研究羡余否定,第一章首先总体上分析了羡余否定的特征,然后分析了羡余否定的生成和使用的制约条件,以及其生成的动因和机制。第二章对“不”和“没(有)”在羡余否定格式中的互补性与同一性进行了分析。第三章以强化否定构式“小心(别)VP”为个案分析了其结构特征和语义特征,并分析了其生成的条件和机制。 第四篇研究间接否定,第一章介绍了间接否定的来源、类型及其差异、表达方式、生成的动因、理解机制和语用功能。第二章分析了非规约性间接否定,其来源与合作原则密切相关,它是在人类元认知监控和调节下生成的,其理解机制是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第三章以话语标记“要不”为个案分析了它表示规约性间接否定的特征以及成因。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首先,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更加宏观的理论框架,为四类特殊否定现象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语言使用和人类认知的深层动因上对特殊否定的生成动因和机制做出更为合理地解释。第二,本文在静态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各类特殊否定现象生成动因和理解机制的分析和解释,使之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第三,本文在对各类特殊否定现象总体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又用个案和专项研究进行了充分论证,以期对四类特殊否定现象作出较为圆满的解释和充分的论证。最后,我们的研究对整个否定研究体系的建立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
【学位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H146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对象
    0.2 选题意义和研究目标
    0.3 特殊否定现象研究综述
        0.3.1 特殊否定现象
        0.3.2 元语否定研究综述
        0.3.3 预设否定研究综述
        0.3.4 羡余否定研究综述
        0.3.5 间接否定研究综述
    0.4 理论运用和研究方法
    0.5 文章框架
    0.6 语料来源和体例安排
第一篇 元语否定
    第一章 元语否定的性质、成因以及语用功能
        1.1 元语否定的性质和界定
            1.1.1 元语否定的性质
            1.1.2 元语否定的界定
        1.2 元语否定的成因和类型
            1.2.1 元语否定的分类
            1.2.2 A 类元语否定
            1.2.3 B 类元语否定
        1.3 元语否定的表达方式
            1.3.1 “不是…,(而)是…”格式
            1.3.2 “不”独用格式
        1.4 元语否定的制约条件
            1.4.1 语义上的限制
            1.4.2 语境和认知机制上的限制
        1.5 元语否定的辖域和焦点
            1.5.1 “不是…,(而)是…”格式
            1.5.2 “不”独用格式
        1.6 元语否定的语用功能
            1.6.1 辩解修正功能
            1.6.2 补充实证功能
            1.6.3 承接连贯功能
            1.6.4 强调突显功能
            1.6.5 修辞功能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不是 X,而是 Y”构式的元语否定功能
        2.1 有关“不是 X,而是 Y”前人研究成果
        2.2 “不是 X,而是 Y”结构前后语句的关系
            2.2.1 “不是 X,而是 Y”表真值否定
            2.2.2 “不是 X,而是 Y”表元语否定
            2.2.3 “不是 X,而是 Y”元语否定特征
        2.3“不是 X,而是 Y”的构式鉴定及其构式义
            2.3.1 构式概念的界定
            2.3.2 “不是 X,而是 Y”表语义否定时的构式鉴定
            2.3.3 “不是 X,而是 Y”表示元语否定时的构式鉴定
        2.4 “不是 X,而是 Y”构式的形成过程
            2.4.1 “不是 X,而是 Y”构式的来源
            2.4.2 “不是 X,而是 Y”构式的形成阶段
            2.4.3 “不是 X,而是 Y”构式的成熟阶段
        2.5 “不是 X,而是 Y”构式与构件的互动
            2.5.1 “不是 X,而是 Y”构式对构件的压制
            2.5.2 构件对构式的压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字独用的元语否定功能
        3.1 “不”字独用的前人研究成果
        3.2 “不”字独用表元语否定的句法特征
            3.2.1 句法特征和功能
            3.2.2 否定的辖域和焦点
            3.2.3 叠用和连用
        3.3 “不”前后语段的关系
            3.3.1 “不”前后语段的关联
            3.3.2 “不”前后语段的关系
        3.4 “不”独用表达元语否定的成因
            3.4.1 认知上的假设
            3.4.2 “不”表达元语否定的形成
        3.5 “不”独用表元语否定的表达效果
            3.5.1 增加语言表达的灵活性
            3.5.2 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3.6 本章小结
第二篇 预设否定
    第四章 预设否定的性质、特征和类别
        4.1 预设概念的提出和定义
            4.1.1 逻辑学中的预设
            4.1.2 语言学中的预设
            4.1.3 预设的特征及定义
        4.2 预设与否定
        4.3 预设否定的类型和成因
            4.3.1 预设否定的类型
            4.3.2 预设否定的成因
        4.4 两类预设否定的共性
            4.4.1 否定对象相同
            4.4.2 否定的性质相同
            4.4.3 否定的语用功能相同
        4.5 两类预设否定的差异
            4.5.1 突显内容不同
            4.5.2 表达的主观性程度不同
            4.5.3 否定标记词不同
            4.5.4 句子环境和语体不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适宜性预设否定的生成动因和机制
        5.1 以往预设否定研究存在的问题
        5.2 预设否定的性质
        5.3 认知机制对预设否定的影响
            5.3.1 理想化认知模式与预设否定
            5.3.2 主观性及元语用意识与预设否定
            5.3.3 认知参照点与预设否定
        5.4. 语境与预设否定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副词“瞎”的预设否定功能及其成因
        6.1 “瞎”的分布与搭配
            6.1.1 言说动词
            6.1.2 行为动词
            6.1.3 心理动词
        6.2 “瞎”的表义特征
            6.2.1 动作的执行
            6.2.2 动作的结果
        6.3 “瞎”的语用功能
            6.3.1 表示否定功能
            6.3.2 表示情态功能
        6.4 副词“瞎”的演化历程与机制
            6.4.1 “瞎”语法化的句法语义条件
            6.4.2 “瞎”语法化的机制
        6.5 本章小结
第三篇 羡余否定
    第七章 羡余否定的性质、类型及成因
        7.1 羡余否定的性质和界定
            7.1.1 羡余否定的性质
            7.1.2 对羡余否定的界定
        7.2 羡余否定的类型
            7.2.1 词和短语
            7.2.2 固定格式
            7.2.3 句子层面的羡余
        7.3 羡余否定形式的制约条件
            7.3.1 客观性与主观性
            7.3.2 时态与模态
            7.3.3 对 VP 和 A 的性质和语义的限制
            7.3.4 句式和语体
        7.4 羡余否定的成因
            7.4.1 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
            7.4.2 认知参照点和主观视角
            7.4.3 礼貌原则和反语
        7.5 羡余否定的生成机制
            7.5.1 语法化和词汇化
            7.5.2 概念叠加和构式整合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不”和“没(有)”在羡余否定格式中用法的分布情况
        8.1 “不”和“没(有)”在羡余否定中的互补性和同一性
            8.1.1 “不”和“没”在羡余否定格式中的互补性
            8.1.2 “不”和“没(有)”羡余否定中的相对同一性
            8.1.3 “不”和“没(有)”互补性和同一性的成因
        8.2 “差一点、险些、几乎”
            8.2.1 客观条件
            8.2.2 主观因素
        8.3 “保不住、保不定、保不准、保不齐”
            8.3.1 客观条件
            8.3.2 主观因素
        8.4 “难免不/没(有)”
            8.4.1 客观条件
            8.4.2 主观因素
        8.5 “不/没一会儿”
            8.5.1 客观条件
            8.5.2 主观因素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强化否定构式“小心别 VP”
        9.1 “小心别 VP”结构的构成条件
        9.2 羡余否定“小心别 VP”结构的特征
            9.2.1 句法上的特征
            9.2.2 语义和语用上的特征
        9.3“小心别 VP”构式的生成条件
            9.3.1 “小心别 VP”生成的语义基础
            9.3.2 “小心别 VP”形成的认知基础
        9.4 “小心别 VP”构式生成的机制
            9.4.1 概念整合理论
            9.4.2 “小心别 VP”构式的两种来源
            9.4.3 “小心别 VP”构式与构件的互动
            9.4.4 概念整合理论对羡余否定生成的解释力
        9.5 本章小结
第四篇 间接否定
    第十章 间接否定的类型、成因及理解机制
        10.1 间接否定的界定和类型
            10.1.1 间接否定的理论来源
            10.1.2 规约性间接否定
            10.1.3 非规约性间接否定
        10.2 间接否定的表达形式
            10.2.1 规约性间接否定的表达形式
            10.2.2 非规约性间接否定的表达形式
        10.3 间接否定的生成动因
            10.3.1 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
            10.3.2 语用目的和元认知监控
        10.4 间接否定的理解机制
            10.4.1 规约性间接否定
            10.4.2 非规约性间接否定
        10.5 间接否定的语用功能
            10.5.1 委婉效果
            10.5.2 强调效果
            10.5.3 突显主观情态
        10.6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非规约性间接否定
        11.1 非规约性间接否定的来源及生成条件
            11.1.1 非规约性间接否定的来源
            11.1.2 非规约性间接否定的生成条件
        11.2 非规约性间接否定的特征
            11.2.1 无标记性
            11.2.2 语境依赖性
            11.2.3 可取消性
            11.2.4 推导性
        11.3 非规约间接否定的生成动因和理解机制
            11.3.1 非规约间接否定的生成动因
            11.3.2 非规约间接否定的理解机制
        11.4 语用功能
            11.4.1 使得表达委婉含蓄
            11.4.2 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11.5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话语标记“要不”的间接否定功能
        12.1 “要不”的义项
            12.1.1 “要不”的四个义项
            12.1.2 表建议义“要不”
        12.2 话语标记“要不”的句法特征和表义特征
            12.2.1 “要不”的话语标记特征
            12.2.2 句法特征
            12.2.3 表义特征
        12.3 话语标记“要不”的语用功能
            12.3.1 语篇衔接功能
            12.3.2 间接否定功能
            12.3.3 开启话题功能
            12.3.4 人际互动功能
        12.4 话语标记“要不”形成的动因和机制
            12.4.1 “要不”标记化的动因
            12.4.2 “要不”标记化的机制
        12.5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书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朱鹤;留学生对汉语羡余否定结构的理解与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2 雷雨芸;现代汉语否定的主观量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276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8276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3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