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新派合肥话元音系统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30 09:33
   合肥话是江淮官话的重要分支,声韵调均具有江淮官话的典型特征。建国以来,合肥市的人口流动比较大,外来人口对传统合肥话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通话对合肥话的影响越来越大,合肥话正发生着向普通话靠拢的变化。鉴于这一背景,本次实验以新派合肥话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方法,从声学的角度对新派合肥话的元音系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本文将“新派”合肥话定义为出生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土生土长的合肥人所说的方言。 本项研究在当地完成了录音工作,通过Emu软件对实验材料进行标注及共振峰数据处理,通过R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为讨论方便,本文将新派合肥话的音节结构划分为(C)V、(C)V(N)-一和(C)V(?)三种。其中C表示辅音声母,V表示元音,(N)~表示鼻韵尾或鼻化韵,?表示喉塞尾。 文章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了新派合肥话(C)V结构中的单元音。从时长、共振峰及声学图的角度对新派合肥话的12个单元音进行了讨论分析。经过基于Z值的"Lobanov标准化”后得知,性别因素没有给合肥话的元音系统带来音系学上的差异。 第二部分主要讨论了新派合肥话(C)V(N)~与(C)V(?)结构中的7个单元音。通过FFT变换得到声谱,讨论了鼻化元音[(?)]、[(?)]、[(?)]的能量变化。同时也得知,[a]、[(?)、[(?)]、[a]的出现都需要一定的语音条件,它们形成了整齐的音位变体关系。 第三部分讨论了(C)V结构中的八个复元音,合肥话都是后响复元音。新派合肥话复元音在声学图中的动程表现依然是一个较为标准的倒三角,其中韵腹元音相对独立且稳定,是整个复元音的主体段。韵头受韵腹影响强烈,是一个滑动段,根据时长及在声学图中的表现,可以把韵头分为真性介音和假性介音两类。 第四部分主要讨论了合肥话(C)V(N)~与(C)V(?)结构中的复元音。由实验结果可知老派合肥话的三个鼻韵尾韵母[in]、[yn]、[in]已经转变为复元音[(?)]和[(?)]或正在转变为接近于[(?)]和[(?)]的复元音,同时新派合肥话中存在[(?)]和[(?)]这两个韵母。对于[(?|)]类复元音,尾成分[(?)]可以与单元音[(?)]归为同一音位。而在[(?)]类复元音中,元音[i]、[]、[u]已经成为复元音[i(?)(?)]、[u(?)(?)]、[y(?)(?)]的韵核元音,[(?)]可看作为增生滑音,可以标记为[(?|)]、[(?)]、[(?)]。
【学位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H172.4
【部分图文】:

单元音,圆图,声学,元音


乫}0伣 tsoe ,嫩 56ft图2-8 (C)V结构中单元音声学搁圆图(左:男;右:女)由2-8可以得出结论:合肥话的12个单元音中,各元音椭圆的分布很紧密且出现大面积的重合现象,这可能与合肥人发音习惯或音节内部的影响有关。倾听合肥人说话或是观察此次发音合作人的读音情况,都能明显感觉到合肥人说话时,口腔活动度普遍偏小,即不能做到我们通常所说的发音饱满、字正腔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合肥话各元音的界限不明显。但我们知道,元音分布的重合现象是正常的表现,椭圆的圆心(center of gravity)才是我们区别不同元音最重要的参数,椭圆的大小、方向表示的知只是散度、偏度等声学参量。观察图中椭圆圆心所在位置,可以发现合肥话的元音分布呈现出一个较为标准的倒三角状态。下面我们主要从生理学角度即舌位高低、舌位前后、唇形圆展三个方面简要描述合肥话单元音。与汉语普通话单元音中处于元音三角的三个元音[i]、[U]、[a]相比

单元音,声学,虚线,实线


pzmz)图2-9 (C)V结构中单元音声学图(虚线:男;实线:女)从声学图上,我们可以得出各单元音的声学性质,但是,语图对于解决元音的声学问题也并不是十全十美。KJohnson (2005)指出:“语图的出现使得语音的声学语音学分析实用化了,但是也带来了一些基础性问题,这是因为语图显示的语音信息因人而异,不但不同人之间的差异巨大,就连同?一个人的语音也有不同。” 2巧口我们上文提到的,同样f单元音,女性的发音空间远大于男性,女性的共振峰数据也普遍高于男性的共振峰数据,如果不听声音,只看数据,那么很可能得出在发该元音时女性的舌位比男性更低更靠前,而显然这样的结论是错误的,因为一听实际声音就会发现,女性和男性发出的是同一个元音。为了解决个问遍

主元,对比图,单元音,声学


我们不分字库而只从性别的角度将合肥话(C)V结构中的单元音和(C)VN(~)及(C)V(?)结构中的主元音绘制在同一声学图中,如图3-7。图中虚线是12个单元音的声学椭圆图,字母符号所在处为元音椭圆的中心(均值点)。图中红色符号是(C)VN(~)和(C)V(?)结构中各主元音椭圆的中心所在处(均值点),为图形清晰,本图暂时去除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时秀娟;;汉语方言元音格局的系统性表现[J];方言;2006年04期

2 吴波;;合肥话“-i”、“-y”音节声韵母前化再探[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时秀娟;;汉语语音的鼻化度分析[J];当代外语研究;2011年05期

4 罗安源;从共振峰看元音音区[J];民族语文;1995年04期

5 梁之安;单元音的识别率与音节长短的关系[J];声学学报;1965年01期

6 伍巍;合肥话“-i”、“-y”音节声韵母前化探讨[J];语文研究;1995年03期

7 朱晓农;;汉语元音的高顶出位[J];中国语文;2004年05期

8 朱晓农;;说元音[J];语言科学;2008年05期

9 杨顺安;曹剑芬;;普通话二合元音的动态特性[J];语言研究;1984年01期

10 杨顺安;;复合元音的指数式动态模型及其在合成中的应用[J];语言研究;198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锐欣;元音的实验和计算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306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8306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1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