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副词“先后”的多视角研究
【学位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H14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由来
1.2 研究概况
1.2.1 “先后”个案研究概况
1.2.2 相关词类研究概况
1.2.3 相关理论研究概况
1.3 研究方法
1.3.1 理论方法
1.3.2 操作方法
1.4 语料来源
第2章 时间副词“先后”的句法表现和形态特征
2.1 时间副词“先后”的句法表现
2.1.1 前接成分+先后
2.1.2 先后+后接成分
2.2 “先后”的句法共现
2.2.1 “先后”与其他时间副词共现
2.2.2 “先后”与其他类别副词共现
2.3 “先后”特殊形态和特殊组配
2.3.1 特殊形态:“先先后后”
2.3.2 特殊组配:“先后……分别……”和“分别……先后……”
第3章 时间副词“先后”的语义指向和语用价值
3.1 “先后”语义指向对象
3.1.1 语义对象的句法成分
3.1.2 语义对象的构成成分
3.1.3 语义对象的性质
3.2 语言成分对“先后”的制约
3.3 句类中的“先后”
3.3.1 陈述句中的“先后”
3.3.2 疑问句中的“先后”
3.3.3 感叹句中的“先后”
3.4 “先后”的篇章连接功能
第4章 “先后”的外部差异和内部比较
4.1 “先后”与“前后”
4.1.1 “前后”的分布
4.1.2 “前后”的语义
4.1.3 “先后”的语义
4.1.4 “先后”与“前后”用法分析
4.2 汉语共同语和汉语方言中的“先后”
4.2.1 词义比较
4.2.2 语法属性比较
4.2.3 方言用法和共同语用法的联系
第5章 时间副词“先后”语法化过程考察
5.1 “先后”的词汇化
5.1.1 “先”+“后”的未成词期
5.1.2 “先”与“后”的不紧密联合期
5.1.3 “先后”成词并日渐成熟期
5.2 “先后”的语法化
5.3 “先后”语法化机制
5.3.1 结构形式导致“先后”的语法化
5.3.2 “先后”语法化中的隐喻机制
5.3.3 语义变化导致“先后”的语法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先后”类反义双音时间副词的共性比较
6.1 反义双音时间副词的界定
6.2 反义双音时间副词的外部结构
6.2.1 语法结构
6.2.2 调序结构
6.2.3 义序结构
6.3 反义双音时间副词的内部结构
6.3.1 语法结构关系
6.3.2 语义结构关系
6.4 “先后”类双音时间副词的语法化
6.4.1 语法化基础
6.4.2 词化过程
6.4.3 虚化过程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利红;徐佳丽;;语法化的探讨及对外语教学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2 麻彩霞;;现代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述评[J];汉字文化;2009年01期
3 B.Heine;T.Kuteva;龙海平;刘云;;《语法的起源:一种重构》述介[J];当代语言学;2010年01期
4 林有苗;;《语言接触与语法演变》介评[J];现代外语;2008年02期
5 E.van Gelderen;周流溪;杨成虎;;《语法化所体现的经济原则》介绍[J];当代语言学;2009年01期
6 李明;;第二届汉语语法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温州召开[J];中国语文;2004年02期
7 饶立平;;浅析语法化的单向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08期
8 王志;;时间副词“正”的两个位置[J];中国语文;1998年02期
9 刘进;;语法化理论综述[J];殷都学刊;2006年01期
10 冯雪冬;;《平妖传》表“最初”的时间副词系统考察[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改琴;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的形式语义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陈全静;汉语并列式双音时间副词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长安;“还”和“更”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胡晓慧;动词后“上”与“下”、“来”与“去”的语义演变及其不对称性[D];浙江大学;2010年
5 辛燕;从系统功能角度诠释语法化[D];苏州大学;2009年
6 付宁;语法化视角下的现代汉语单音方位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张磊;汉英视觉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8 张田田;与代词“并入”相关的双音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9 刘红妮;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彧彧;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睿;时间副词“老”的语法化过程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2 王灵霞;现代汉语短时时间副词用法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马瑞晨;初中级留学生汉语时间副词偏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郭惠琴;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时间副词偏误分析与教学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林燕;表延续义时间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郭思华;插入语“据说”的语法化与主观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季安锋;时间副词“老”、“老是”意义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王敏;“从来”“向来”“一直”的比较[D];河南大学;2010年
9 谭佩玉;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汉语“已然”类时间副词研究及教学策略[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范丽娜;分句结合方式的语法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432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843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