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外部对举结构的多维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1 01:54
   外部对举结构在现代汉语中使用的十分普遍,并且该结构在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有着鲜明的特性。外部对举结构的多维研究可以以外部对举结构在现实中的使用为着眼点,以语言研究三维性为基本逻辑思路,以CCL和BCC语料库为语料来源展开相应研究。对举结构是现代汉语中的重要格式,学界不乏对于外部对举结构的研究先例。我们在进行进一步研究时,以现实问题及外部对举结构存在的鲜明实例为抓手,引出此类结构形式特征及我们对此的思考,并总结相关研究综述,探讨研究的价值所在等等。分类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我们以外部对举结构中常见的关键词为导向,把外部对举结构分为否定词型、判断词型、关联词型、数量词型、动词型和对偶句等六种基本类型,并对每种类型的基本形式及相关特征做出总结分析,像否定词型又可以从否定词类别和否定词位置两方面进行归纳整理;判断词型又可分为肯定性判断和否定性判断两类;关联词型又有着并列类和选择类的区别;数量词型则存在物量词和动量词的不同等等。针对外部对举结构的句法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外部对举结构的组成和使用情况。首先,我们对外部对举结构的组成成分的进行分析,如:必要不定项A、B主要存在互补、极性和相关三种主要关系;补充不定项X、Y有着名词性、动词型和形容词性三种区别;关于A、B项与X、Y项的存现也有“A、B项不同,X、Y项相同”和“A、X项相同,B、Y项相同”两种情况。其次,我们对外部对举结构的句法功能展开探讨,发现外部对举结构在现实语境中可以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和独立语等各种基本句法成分。最后,我们还就外部对举结构的一些特殊句法功能做出说明,像语素升格为词、词升格组成短语以及区别词的一些特殊用法等等。从语义角度对外部对举结构进行分析,探索外部对举结构的成分之间或者整个外部对举结构有着什么样的语义特征。我们主要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外部对举结构前后对举成分的语义关系,这里我们分为时间对举、空间对举、起兴对举、选择对举和并列对举等五个方面;二是关于外部对举结构的整体语义特征,我们又从整体义与结构义,对称与不对称,自足与不自足等方面进行讨论,并发现一些特征,像在整体义上,我们发现整体义是普遍存在的,并且外部对举结构的整体义会随着结构内成分的变化而变化;而在结构义上,我们一方面总结出遍指义、适中义和两难义三种,并总结出结构义上的一些基本特点,像结构义种类多;结构义表现复杂,即一个结构可能表多个结构义,一个结构义也可能由多个结构表现;外部对举结构的结构义灵活多变等等。从语用角度对外部对举结构进行讨论。外部对举结构在使用中产生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反映事物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凸显焦点与传递新信息以及增强语言的生动性等三个方面,而在这三个方面内又具体的包含一些表现形式。
【学位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H14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研究对象、范围
    三、研究意义、价值
    四、研究思路、方法,语料来源
第一章 外部对举结构的基本类型
    第一节 否定词型
        一、否定词类
        二、位置类
    第二节 判断词型
        一、肯定判断
        二、否定判断
    第三节 关联词型
        一、并列类
        二、选择类
    第四节 数量词型
        一、同为物量词
        二、同为动量词
        三、物量、动量合用
    第五节 动词型
    第六节 对偶句
第二章 外部对举结构的句法分析
    第一节 对举成分的性质
        一、A、B项
        二、X、Y项
        三、A、B项与X、Y项的存现
    第二节 外部对举结构的句法功能
        一、作主语
        二、作谓语
        三、作宾语
        四、作定语
        五、作状语
        六、作补语
        七、作独立语
    第三节 特殊的句法功能
        一、升格
        二、区别词的特殊使用
第三章 外部对举结构的语义分析
    第一节 对举成分的语义关系
        一、空间对举
        二、时间对举
        三、起兴对举
        四、并列对举
        五、选择对举
    第二节 外部对举结构的语义特征
        一、整体义与结构义
        二、对称与不对称
        三、自足与不自足
第四章 外部对举结构的语用效果
    第一节 反映事物间辩证统一的关系
    第二节 凸显焦点、传递新信息
        一、凸显焦点
        二、传递新信息
    第三节 增强语言的生动性
        一、对称美
        二、音韵美
        三、错综美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庞加光;;概念语义学视角下的形容词谓语自足性[J];现代外语;2015年03期

2 石慧敏;汪小溆;;“A也不是,B也不是”构式及其认知动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3 李文静;;略论对举格式的类型与功能[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12期

4 施春宏;;句式分析中的构式观及相关理论问题[J];汉语学报;2013年02期

5 刘洋;;“不A不B”近类格式成语的比较[J];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6 严涛;;框式结构“没A没B”探析[J];文学教育(上);2012年03期

7 管志斌;;表责备的反预期构式“早不VP,晚不VP”[J];理论界;2011年07期

8 王寅;;认知构式语法[J];外语学刊;2011年02期

9 李学渊;;对外汉语教学中“没A没B”与“无A无B”之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6期

10 邵敬敏;袁志刚;;“没A没B”框式结构的语义增值及贬义倾向[J];语文研究;201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甘莅豪;空间动因作用下的对举结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赵艳;“A也不X,B也不X”构式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D];吉林大学;2015年

2 窦玉荣;现代汉语“A-X,B-Y”对举格式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3 刘志富;现代汉语中“X的X”结构的对举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徐小波;动词词义的非自足性研究[D];鲁东大学;2006年

5 赵立云;现代汉语对举格式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494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8494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e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