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认知语法视角下现代汉语非受事宾语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9 18:53
   非受事宾语是指由地点成分、工具成分、方式成分、时间成分、原因成分、目的成分等非受事成分充当宾语。这种不合常规的语言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广泛存在,引发了诸多讨论。学者们从古汉语中追溯非受事宾语现象,对宾语进行归类,或是分析动宾关系,但少有触及本质。其中,句法解决思路牵涉一系列规则,使其复杂化。有鉴于此,本文尝试透过非受事宾语变化多端的形式,去考察其形成的认知因素,并使之区别于受事宾语和状语中的非受事。本文拟从认知语法的角度,提出并验证非受事宾语是概念层次的突显。文中所有分析皆建立在人类的基本认知能力上。焦点突显、侧影、射体/界标、行为链和舞台模式即使抛开语言载体,也牢牢存在于人的认知中。本文理论基础是我们用交替的方式对同一场景进行识解,和从反复经验中抽象总结得出小句结构的能力。文章结合语言案例分析受事宾语,分析认为工具、方式、结果、目标参与具体或抽象的能量传递,与施事的互动成为侧影。时间、地点则通过容器—内容物的联系与施事形成侧影。这些非受事成分都能成为小句标示过程中的界标,获得仅次于施事的焦点突显。非受事宾语虽然在形式上受事宾语无异,但绝不等同于受事宾语。受事处于行为链尾部,有内在凸显性,而非受事宾语必须吸引说话人足够的注意力才能获得焦点突显。通常,这些非受事与众不同,或是具有某一特别的情感意义或社会意义。这个特征同时可解释非受事宾语的限制性。在以往研究中,非受事宾语被处理为介词短语的转化形式。本文认为,这种方式忽略了意义的变化。在介词短语中,非受事成分只是一个中介或者外围角色,独立于动词描绘的事件。而成为界标后,非受事成分在整个事件中的地位大大增加,影响了人们对该事件的概念化。因此,焦点突显使非受事宾语变得规则和可预测,忽略这个突显会造成对非受事宾语的片面理解。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运用认知基础,尝试提供一个自然、合理、符合事实的解释,望有助于对非受事宾语的理解,同时也是对汉语复杂动宾关系的又一初探。
【学位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H146
【文章目录】: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questions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1.3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The selection of verbs
    2.2 Generative approaches to non-patient objects
    2.3 Cognitive approaches to non-patient objects
    2.4 Summary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3.1 Guiding assump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3.1.1 The symbolic thesis
        3.1.2 The usage-based thesis
    3.2 Prominence
        3.2.1 Profile
        3.2.2 Trajector/Landmark Alignment
    3.3 Clause structure
        3.3.1 The canonical event model
        3.3.2 The coding of events
    3.4 Summary
Chapter Four The formation of non-patient objects
    4.1 The formation of instrumental objects
    4.2 The formation of location objects
    4.3 The formation of other non-patient objects
    4.4 Patients in the base
    4.5 Summary
Chapter Five The range and distinction of non-patient objects
    5.1 The range of non-patient objects
    5.2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non-patient objects and non-patients in adverbials
    5.3 Summary
Chapter Six Conclusion
    6.1 Major findings
    6.2 Implications
    6.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
References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晓燕;;认知语法的“三观”及其语义描写工具[J];宜春学院学报;2019年07期

2 牛保义;申少帅;;《认知语法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述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年05期

3 王琼;;认知语法观对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7年07期

4 张宇;张馨月;;认知语法观视角下的语法构式培养模式[J];考试周刊;2016年63期

5 刘玉梅;;认知语法研究的新概括——《认知语法入门》述介[J];外国语文;2010年04期

6 柴同文;;及物性:功能语法和认知语法的契合点[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7年01期

7 ;全国首届认知语法专题论坛通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年03期

8 王云翠;;认知语法研究内容简介[J];语文学刊;2010年02期

9 Ronald Langacker;黄洁;;《认知语法导论》介绍[J];当代语言学;2012年02期

10 李斌;周莹;;认知语法与生成语法对比[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2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高航;现代汉语名动互转的认知语法考察[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2 丁国旗;认知语法视角下的意象分析与翻译[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熊岭;现代汉语指称范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惠静;英语及物性偏离的认知语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永正;现代汉语反义词共现的认知语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

2 王雪飘;汉语“X霸”构式的认知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8年

3 甘若璇;认知语法视角下现代汉语非受事宾语研究[D];西南大学;2018年

4 王雨晴;《认知语法精要》(第二章)英汉翻译报告[D];内蒙古大学;2018年

5 张文蓉;认知语法视阈下英语同源宾语构式研究[D];济南大学;2018年

6 谢云;基于认知语法的及物动词零宾语现象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7 喻佳;认知语法视角下《红楼梦》诗歌译本意象对比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8年

8 张立哲;认知语法视域下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行动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年

9 李玥;《认知语法精要》第三章翻译及翻译报告[D];内蒙古大学;2014年

10 李晓丹;《认知语法精要》英汉节译报告[D];内蒙古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768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8768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d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