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名名隐转喻复合语义对比研究 ——以人体词为例
发布时间:2020-12-10 08:41
本文在概念隐喻理论、原型范畴理论以及概念合成理论关照下,基于自建语料数据库,结合量化分析,透视汉英“N+N→N”构型名名隐转喻复合义的共相与殊相。通过对汉语1,111个以及英语493个名名隐转喻复合词语料的对比分析,从宏观上考察汉英名名隐转喻复合义对比的“三个模式”,即语义复合模式、语义凸显模式与隐转喻模式,从微观上对比分析汉英名名隐转喻复合构词级差的“三个维度”,即成分名词的隐转喻复合构词级差,隐转喻多义化级差以及名名互构隐转喻化构词级差,并在此基础上,对隐转喻层级性作出“际关系”与“内关系”两个层面上的划分,探讨汉英名名隐转喻复合义的共相与殊相。研究发现,汉英名名隐转喻复合义的共相与殊相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在语义复合模式的共相方面,汉英名名隐转喻复合中部分语义角色被隐转喻思维优先关注并被凸显;语义角色的凸显、压制,以及语义复合模式均体现出层级性。此外,汉英语言中的部分语义角色、语义复合模式存在重合部分,且重合中亦有部分处于各自层级的上层。由此推断,汉英语言中可能均存在原型语义角色与原型语义复合模式。我们认为,其共相是由语言的普遍特征与普遍共性决定的。二者的殊相则在于,成分...
【文章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1汉英人体名名隐转喻复合词语料数据库关系表
2.1ChineseLexicon:汉语语料数据库界面
49图 3.5.2.2 EnglishLexicon:英语语料数据库界面(2)人工标注。根据序号,逐条对操作词条的隐喻模式、转喻模式与隐模式(MetaOrMeto)及其隐、转喻模式的具体情况(CogPat)、整体隐转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认知语言学视域内的汉语复合词构成研究[J]. 李仕春.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2]汉语复合词结构与句法结构关系的再认识[J]. 苏宝荣. 语文研究. 2017(01)
[3]隐喻认知表征的动态系统观[J]. 卢植,茅丽莎. 外语教学. 2016(03)
[4]从认知语言学看外语教学的三个基本问题[J]. 刘正光,艾朝阳. 现代外语. 2016(02)
[5]汉语母语者和第二语言学习者名名组合的理解[J]. 江新,房艳霞,杨舒怡. 世界汉语教学. 2016(02)
[6]空间性特质与汉语的个性特点——从离合词的成因谈起[J]. 何清强,王文斌.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6(01)
[7]认知语言学定量研究的几种新方法[J]. 张炜炜,刘念.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6(01)
[8]新N1N2构式语义建构的认知研究[J]. 刘晓环,王军.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5(06)
[9]时间性特质与空间性特质:英汉语言与文字关系探析[J]. 何清强,王文斌. 中国外语. 2015(03)
[10]三种推理模式及其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功用——以名词短语可及性研究为例[J]. 许余龙. 现代外语. 2014(06)
博士论文
[1]基于语料库的隐喻普遍性与变异性研究[D]. 李毅.山东大学 2012
[2]汉英“身物互喻”词汇对比研究[D]. 潘明霞.安徽大学 2012
[3]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 赵学德.复旦大学 2010
[4]基于参照点理论的汉语隐喻和转喻名名复合词认知研究[D]. 黄洁.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5]人体词语语义研究[D]. 黄碧蓉.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6]图式理论与当代汉语名名复合词的解读[D]. 吴静.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6
[7]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 陈家旭.华东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留学生汉语双字复合词的心理表征研究[D]. 安婧.华东师范大学 2013
[2]现代汉语人体类基本层次范畴词汇研究[D]. 蔡甜.中央民族大学 2012
[3]汉英语N+N复合名词构词认知理据对比研究[D]. 侯佩佩.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1
[4]英汉人体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对比研究[D]. 宋来全.东北师范大学 2011
[5]英汉人体基本层次范畴名词在隐喻中的对比研究[D]. 张喜彦.华中科技大学 2009
[6]人体隐喻系统研究[D]. 李文莉.华东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08408
【文章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1汉英人体名名隐转喻复合词语料数据库关系表
2.1ChineseLexicon:汉语语料数据库界面
49图 3.5.2.2 EnglishLexicon:英语语料数据库界面(2)人工标注。根据序号,逐条对操作词条的隐喻模式、转喻模式与隐模式(MetaOrMeto)及其隐、转喻模式的具体情况(CogPat)、整体隐转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认知语言学视域内的汉语复合词构成研究[J]. 李仕春.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2]汉语复合词结构与句法结构关系的再认识[J]. 苏宝荣. 语文研究. 2017(01)
[3]隐喻认知表征的动态系统观[J]. 卢植,茅丽莎. 外语教学. 2016(03)
[4]从认知语言学看外语教学的三个基本问题[J]. 刘正光,艾朝阳. 现代外语. 2016(02)
[5]汉语母语者和第二语言学习者名名组合的理解[J]. 江新,房艳霞,杨舒怡. 世界汉语教学. 2016(02)
[6]空间性特质与汉语的个性特点——从离合词的成因谈起[J]. 何清强,王文斌.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6(01)
[7]认知语言学定量研究的几种新方法[J]. 张炜炜,刘念.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6(01)
[8]新N1N2构式语义建构的认知研究[J]. 刘晓环,王军.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5(06)
[9]时间性特质与空间性特质:英汉语言与文字关系探析[J]. 何清强,王文斌. 中国外语. 2015(03)
[10]三种推理模式及其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功用——以名词短语可及性研究为例[J]. 许余龙. 现代外语. 2014(06)
博士论文
[1]基于语料库的隐喻普遍性与变异性研究[D]. 李毅.山东大学 2012
[2]汉英“身物互喻”词汇对比研究[D]. 潘明霞.安徽大学 2012
[3]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 赵学德.复旦大学 2010
[4]基于参照点理论的汉语隐喻和转喻名名复合词认知研究[D]. 黄洁.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5]人体词语语义研究[D]. 黄碧蓉.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6]图式理论与当代汉语名名复合词的解读[D]. 吴静.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6
[7]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 陈家旭.华东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留学生汉语双字复合词的心理表征研究[D]. 安婧.华东师范大学 2013
[2]现代汉语人体类基本层次范畴词汇研究[D]. 蔡甜.中央民族大学 2012
[3]汉英语N+N复合名词构词认知理据对比研究[D]. 侯佩佩.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1
[4]英汉人体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对比研究[D]. 宋来全.东北师范大学 2011
[5]英汉人体基本层次范畴名词在隐喻中的对比研究[D]. 张喜彦.华中科技大学 2009
[6]人体隐喻系统研究[D]. 李文莉.华东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084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908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