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风俗通义》句法专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5 17:22
  通过对《风俗通义》中的重要句法现象进行穷尽性描写,并对一些句法特点作出相应解释,以期对东汉时期的句法研究尽绵薄之力。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关于《风俗通义》的研究现状、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以及该书的概况;第一章对《风俗通义》中的判断句进行了描写和分析,指出此时系词“是”已经产生,新旧两种判断式“……是……”和“……,……也”共存,但“……,……也”式仍是这一时期主要的表达方式;第二章对《风俗通义》中有标志被动式和无标志被动式进行了描写和分析,其中有标志被动式主要有“为”字句、“见”字句、“于”字句和“被”字句;第三章对《风俗通义》中的双宾语句进行描写和分析,描写书中给予类、取得类、称谓类、告示类和为动类五种双宾语句,并指出为动类随着“为”字的语法化而逐渐消失的趋势;第四章对《风俗通义》中的倒装句,主要是对宾语前置句、表工具义和表处所义的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进行了描写与分析,指出东汉时期是汉语VO/OV语序共存的、且二者竞争优势语序地位的时期;第五章对《风俗通义》中的句法进行了共时和历时的对比;结语部分是对本文研究的一个总结。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9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风俗通义》句法专题研究


《风俗通义》中“者,也”型判断句频次

被动句,安徽,语言学家,出版社


《风俗通义》中有标志被动句频次统计

被动句


图 2-1 《风俗通义》被动句频次统计俗通义》中有标志的被动句主要有“为”字句、“见”字句、“字句。从图 2-2 中可以看出,《风俗通义》中共出现有标志被动”字句出现 25 例,在有标志的被动句中所占比例最高,约占 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语义滞留”原则及其在汉语语法中的表现[J]. 史维国.  外语学刊. 2016(06)
[2]从《风俗通义》看《汉语大词典》的书证晚出[J]. 王军.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5(06)
[3]汉语双宾句构成历时演变特点探析[J]. 张文.  古汉语研究. 2014(04)
[4]《风俗通义》研究综述[J]. 刘海峰.  天中学刊. 2012(06)
[5]语义图模型:语言类型学的新视角[J]. 吴福祥,张定.  当代语言学. 2011(04)
[6]《风俗通义》通假现象研究[J]. 孟心,王玲娟.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08)
[7]先秦汉语一种特殊的方位短语:中+名词[J]. 史维国.  求是学刊. 2011(04)
[8]《风俗通义·声音第六》之声训研究及声训背后承载的汉时文化[J]. 孟心,王玲娟.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02)
[9]东汉-元明否定判断句演变之研究[J]. 董守志.  古汉语研究. 2011(01)
[10]《风俗通义》声训研究[J]. 孟心.  文学教育(中). 2010(05)

硕士论文
[1]论汉语动词“为”的语法化[D]. 兰茜.大连外国语大学 2015
[2]《风俗通义》研究[D]. 巩玉婷.山东大学 2015
[3]《风俗通义》文史哲学术价值探索[D]. 程开元.山东师范大学 2013
[4]《风俗通义》述评与文献学价值初探[D]. 林鹤韵.复旦大学 2012
[5]《风俗通义》声训及其文化探析[D]. 孟心.重庆师范大学 2012
[6]《论衡》句法研究[D]. 包亚男.辽宁师范大学 2009
[7]《风俗通义》双音节新词研究[D]. 杜丹丹.北京语言大学 2009
[8]《潜夫论》《风俗通义》疑问句研究[D]. 王惠.南京师范大学 2008
[9]汉语代词宾语后置的演变过程及其动因[D]. 于萍.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2003
[10]《左传》双宾语句研究[D]. 相宇剑.暨南大学 2003



本文编号:29186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9186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8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