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构音和音节结构对学前普通话儿童声母构音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2 10:59
学前儿童在声母习得过程中会表现出构音不一致的现象,即同一声母在不同的语音情境中发音会有所不同。然而,国内却鲜少研究同一声母在不同语音情境中的构音表现,尤其缺乏对正处于构音发展关键期的学前儿童的研究。对于一个普通话音节来说,声母的语境情境即是指其后接的韵母,主要包括声母和后接元音之间的协同构音以及声母所处的音节结构。本研究即是从这两个方面入手,选取了上海市3个区5所幼儿园共231名2岁半至6岁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学前普通话儿童同一声母在不同声韵组合中的习得年龄、构音难度差异及错误表现,旨在进一步了解学前儿童声母习得的规律,以期为特殊儿童言语构音的矫治提供参考标准和训练时的选词依据。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所示:1.声母构音测试语料的编制(1)根据声母后接韵母首音素不同、音节结构一致、选择高频字、便于配图等原则,编制了协同构音效应对声母构音影响的测试语料,共75个字。(2)根据声母后接韵母首音素相同、音节结构不同、剔除后鼻音、选择高频字、便于配图等原则,编制了音节结构对声母构音影响的测试语料,共80个字。2.协同构音对学前普通话儿童声母构音的影响(1)在习得年龄上,按照90%的正确...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思路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协同构音
二、音节结构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意义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框架
第二章 协同构音对学前普通话儿童声母构音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协同构音对学前普通话儿童双唇音构音的影响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协同构音对学前普通话儿童唇齿音构音的影响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三节 协同构音对学前普通话儿童舌尖中音/d、t/构音的影响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四节 协同构音对学前普通话儿童舌尖中音/n、l/构音的影响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五节 协同构音对学前普通话儿童舌根音构音的影响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六节 协同构音对学前普通话儿童舌面音构音的影响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七节 协同构音对学前普通话儿童舌尖后音构音的影响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八节 协同构音对学前普通话儿童舌尖前音构音的影响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三章 音节结构对学前普通话儿童声母构音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以[i]为韵首的各音节结构对声母构音的影响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以[u]为韵首的各音节结构对声母构音的影响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一、主要结论
二、创新之处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普通话所有声韵组合汇总表
附录2:普通话韵母按首音素发音不同分类
附录3:本研究自编测试语料
附录4:自编测试表中各汉字的使用频率
附录5:21个声母在各声韵组合中的习得年龄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功能性构音障碍患儿舌根音异常的语音特点和康复训练[J]. 徐丽娜,李峰,张艳云,高楠,胡明芳.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16(06)
[2]舌边音构音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康复训练[J]. 宋志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5(11)
[3]儿童功能性构音障碍21个词首辅音的临床特征分析[J]. 徐亚琴,梁沂,胡小沙,池霞,郭锡熔,童梅玲.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5(05)
[4]不同年龄段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错误辅音分析[J]. 杜志宏,毛丽珈,彭炳蔚,杨思渊,黄志芳. 中国康复. 2014(05)
[5]唇部子运动与权重函数表征的汉语动态视位[J]. 李皓,陈艳艳,唐朝京. 信号处理. 2012(03)
[6]三本现代汉语教材国际音标标音疑析[J]. 吴海娟,李燕.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1(02)
[7]脑瘫儿童辅音声母构音清晰度分析[J]. 王琳,王和平,邬清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0(10)
[8]基于混叠效应下听感相似度的普通话声母聚类分析[J]. 章斯宇,孟子厚.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S1)
[9]汉语方言中的f、h相混现象[J]. 叶晓峰. 东方语言学. 2008(02)
[10]儿童功能性构音障碍的初步分析[J]. 周巧娟,尹恒,石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8(04)
博士论文
[1]普通话音节中协同发音的声学研究[D]. 张磊.华东师范大学 2012
[2]汉语语音同步的真实感三维人脸动画研究[D]. 周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8
[3]汉语方言儿化韵的发音音系学分析[D]. 马照谦.上海师范大学 2007
[4]普通话言语的发展:言语清晰度、音位对比及声学特征[D]. 韩知娟.华东师范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学龄前功能性构音障碍患儿辅音发音特点及康复训练方法[D]. 吕自愿.郑州大学 2015
[2]普通话儿童辅音习得个案研究[D]. 钟心.天津师范大学 2013
[3]吴语、南京话和普通话的接触研究[D]. 吕文蓓.苏州大学 2010
[4]普通话早期儿童声母习得偏误研究[D]. 袁园.首都师范大学 2009
[5]汉语普通话儿童的声母习得研究[D]. 谢衡.湖南大学 2009
[6]18-23个月儿童普通话的语音发展(上海地区)[D]. 刘春燕.上海师范大学 2007
[7]基于声韵母基元的汉语语音识别系统[D]. 陈丽霞.南京理工大学 2005
[8]普通话语音视位系统初探[D]. 王安红.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2000
本文编号:2972731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思路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协同构音
二、音节结构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意义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框架
第二章 协同构音对学前普通话儿童声母构音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协同构音对学前普通话儿童双唇音构音的影响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协同构音对学前普通话儿童唇齿音构音的影响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三节 协同构音对学前普通话儿童舌尖中音/d、t/构音的影响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四节 协同构音对学前普通话儿童舌尖中音/n、l/构音的影响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五节 协同构音对学前普通话儿童舌根音构音的影响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六节 协同构音对学前普通话儿童舌面音构音的影响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七节 协同构音对学前普通话儿童舌尖后音构音的影响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八节 协同构音对学前普通话儿童舌尖前音构音的影响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三章 音节结构对学前普通话儿童声母构音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以[i]为韵首的各音节结构对声母构音的影响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以[u]为韵首的各音节结构对声母构音的影响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一、主要结论
二、创新之处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普通话所有声韵组合汇总表
附录2:普通话韵母按首音素发音不同分类
附录3:本研究自编测试语料
附录4:自编测试表中各汉字的使用频率
附录5:21个声母在各声韵组合中的习得年龄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功能性构音障碍患儿舌根音异常的语音特点和康复训练[J]. 徐丽娜,李峰,张艳云,高楠,胡明芳.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16(06)
[2]舌边音构音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康复训练[J]. 宋志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5(11)
[3]儿童功能性构音障碍21个词首辅音的临床特征分析[J]. 徐亚琴,梁沂,胡小沙,池霞,郭锡熔,童梅玲.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5(05)
[4]不同年龄段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错误辅音分析[J]. 杜志宏,毛丽珈,彭炳蔚,杨思渊,黄志芳. 中国康复. 2014(05)
[5]唇部子运动与权重函数表征的汉语动态视位[J]. 李皓,陈艳艳,唐朝京. 信号处理. 2012(03)
[6]三本现代汉语教材国际音标标音疑析[J]. 吴海娟,李燕.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1(02)
[7]脑瘫儿童辅音声母构音清晰度分析[J]. 王琳,王和平,邬清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0(10)
[8]基于混叠效应下听感相似度的普通话声母聚类分析[J]. 章斯宇,孟子厚.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S1)
[9]汉语方言中的f、h相混现象[J]. 叶晓峰. 东方语言学. 2008(02)
[10]儿童功能性构音障碍的初步分析[J]. 周巧娟,尹恒,石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8(04)
博士论文
[1]普通话音节中协同发音的声学研究[D]. 张磊.华东师范大学 2012
[2]汉语语音同步的真实感三维人脸动画研究[D]. 周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8
[3]汉语方言儿化韵的发音音系学分析[D]. 马照谦.上海师范大学 2007
[4]普通话言语的发展:言语清晰度、音位对比及声学特征[D]. 韩知娟.华东师范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学龄前功能性构音障碍患儿辅音发音特点及康复训练方法[D]. 吕自愿.郑州大学 2015
[2]普通话儿童辅音习得个案研究[D]. 钟心.天津师范大学 2013
[3]吴语、南京话和普通话的接触研究[D]. 吕文蓓.苏州大学 2010
[4]普通话早期儿童声母习得偏误研究[D]. 袁园.首都师范大学 2009
[5]汉语普通话儿童的声母习得研究[D]. 谢衡.湖南大学 2009
[6]18-23个月儿童普通话的语音发展(上海地区)[D]. 刘春燕.上海师范大学 2007
[7]基于声韵母基元的汉语语音识别系统[D]. 陈丽霞.南京理工大学 2005
[8]普通话语音视位系统初探[D]. 王安红.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2000
本文编号:29727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972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