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下的新词新语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4 20:53
新词新语是社会语言发展中最为活跃的要素,对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极强的适应性。新词语的产生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生动记录了民众生活的点滴变化。新词新语的研究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领域,应该引起广泛而足够的重视。本文选取2006至2010年的新词新语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静态描写的方法,记录分析新词语的来源,考察了新词新语的造词方法、构词特点等内容;又从语言动态发展的角度对新词语呈现的社会变化以及新词语家族中的新成员——“媒体词”进行了研究分析。本文对媒体词的特征、类型和词语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与此同时,也对媒体词的成词条件、发展预测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文运用数据统计的方法对媒体词的成长情况、构词特点做了科学分析,这一方法的引入,避免了语言研究重文字分析而缺少数据支撑的局面,为课题的开展并最终得出相关研究结论提供了保证。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新词新语的定义
1.2 新词新语研究概况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第二章 新词新语的来源
2.1 新造词
2.1.1 官方造词
2.1.2 民间造词
2.2 旧词新义
2.2.1 通过词义的引申产生新义
2.2.2 通过修辞手段获得新义
2.3 外来词汇
2.4 方言及台湾词汇
2.5 小结
第三章 新词语的造词法考察
3.1 修辞造词
3.1.1 借代
3.1.2 拟人
3.1.3 夸张
3.1.4 比喻
3.1.5 委婉
3.1.6 谐音
3.1.7 别解
3.2 仿词造词
3.2.1 仿词造词的类型
3.2.2 仿词造词的造词特点
3.3 减缩造词
3.4 类词缀造词
3.4.1 “帝”的语义特征
3.4.2 “X 帝”的构词特点
3.4.3 类词缀“帝”、“哥”、“男”的辨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新词语反应的社会发展变化
4.1 “剩男”“剩女”现象凸显传统婚恋观的转变
4.2 涨价新词描绘金融危机后续影响
4.3 广交八方“友”——凸显人际关系的脆弱
4.4 “二代”现象的反思与讨论
4.5 “被”——公民意识的强势崛起
4.6 “奴”——不堪重负的现代众生相
4.7 “微时代”开启全新话语平台
4.8 小结
第五章 新词语中的“媒体词”特征考察
5.1 “媒体词”的概念
5.2 媒体词的特征分析
5.2.1 专名
5.2.2 通名
5.3 媒体词的构成特征及条件
5.3.1 构词特点
5.3.2 成为媒体词的条件
5.4 媒体词兴起的原因及未来发展
5.4.1 兴起的原因
5.4.2 未来发展的预测及存在的问题
5.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06年以来的汉语新词语与社会文化[J]. 王琪.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2]探析词媒体传播[J]. 刘家林,黄利飞. 新闻知识. 2011(03)
[3]词媒体袭来[J]. 刘佳. 互联网周刊. 2010(11)
[4]同场逆推仿造新词[J]. 王伟丽,张志毅. 汉语学习. 2010(02)
[5]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研究[J]. 陈志武.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0(01)
[6]现代汉语新词的特点及构词方式的多样性[J]. 贾秀春.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02)
[7]当代汉语词素义的发展演变机制探析[J]. 张小平. 汉字文化. 2008(01)
[8]“语模”造语浅说[J]. 周荐. 语文研究. 2008(01)
[9]试论新词新语的消长对当代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J]. 杨文全,杨绪明.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10]汉语修辞造词法初探[J]. 刘兰民. 语言文字应用. 2007(S1)
本文编号:3049928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新词新语的定义
1.2 新词新语研究概况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第二章 新词新语的来源
2.1 新造词
2.1.1 官方造词
2.1.2 民间造词
2.2 旧词新义
2.2.1 通过词义的引申产生新义
2.2.2 通过修辞手段获得新义
2.3 外来词汇
2.4 方言及台湾词汇
2.5 小结
第三章 新词语的造词法考察
3.1 修辞造词
3.1.1 借代
3.1.2 拟人
3.1.3 夸张
3.1.4 比喻
3.1.5 委婉
3.1.6 谐音
3.1.7 别解
3.2 仿词造词
3.2.1 仿词造词的类型
3.2.2 仿词造词的造词特点
3.3 减缩造词
3.4 类词缀造词
3.4.1 “帝”的语义特征
3.4.2 “X 帝”的构词特点
3.4.3 类词缀“帝”、“哥”、“男”的辨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新词语反应的社会发展变化
4.1 “剩男”“剩女”现象凸显传统婚恋观的转变
4.2 涨价新词描绘金融危机后续影响
4.3 广交八方“友”——凸显人际关系的脆弱
4.4 “二代”现象的反思与讨论
4.5 “被”——公民意识的强势崛起
4.6 “奴”——不堪重负的现代众生相
4.7 “微时代”开启全新话语平台
4.8 小结
第五章 新词语中的“媒体词”特征考察
5.1 “媒体词”的概念
5.2 媒体词的特征分析
5.2.1 专名
5.2.2 通名
5.3 媒体词的构成特征及条件
5.3.1 构词特点
5.3.2 成为媒体词的条件
5.4 媒体词兴起的原因及未来发展
5.4.1 兴起的原因
5.4.2 未来发展的预测及存在的问题
5.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06年以来的汉语新词语与社会文化[J]. 王琪.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2]探析词媒体传播[J]. 刘家林,黄利飞. 新闻知识. 2011(03)
[3]词媒体袭来[J]. 刘佳. 互联网周刊. 2010(11)
[4]同场逆推仿造新词[J]. 王伟丽,张志毅. 汉语学习. 2010(02)
[5]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研究[J]. 陈志武.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0(01)
[6]现代汉语新词的特点及构词方式的多样性[J]. 贾秀春.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02)
[7]当代汉语词素义的发展演变机制探析[J]. 张小平. 汉字文化. 2008(01)
[8]“语模”造语浅说[J]. 周荐. 语文研究. 2008(01)
[9]试论新词新语的消长对当代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J]. 杨文全,杨绪明.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10]汉语修辞造词法初探[J]. 刘兰民. 语言文字应用. 2007(S1)
本文编号:30499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049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