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用论辩理论的我国新闻发布类国防话语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8 16:43
文章基于语用论辩理论,从修辞有效性和论辩合理性两方面综合评析我国国防部新闻发布会问答个案的策略机动过程,探讨我国新闻发布类国防话语论辩修辞研究路径。研究表明,与西方话语实践中"肯定我方、否定他者"敌我二元对立模式不同,我国国防部新闻发布话语以记者为虚受众,视敌意势力为非受众,将友好中立的第三方作为真受众,采取了"肯定我方、团结友方、否定反方"的三元策略模式,实现同情认同和对立认同,在话题选择、受众顺应和表述谋划上体现了"有理、有利、有节"的话语基调。基于语用论辩理论的国防话语研究可以克服其他视角仅关注话语有效性而忽视论辩合理性的不足,从规范性而不只是描述性的角度评估国防话语实践中可能的得失,进一步阐明论辩修辞之于国防建设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关联。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6)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语用论辩分析框架
语用论辩理论在吸纳传统修辞思想的基础上,将论辩定位为自然话语中的批判性互动,预设论辩各方以理性、平等、双向的批判性讨论来解决意见分歧,认为言说者通过论辩策略或“策略机动”(strategic manoeuvering),在追求说服或修辞有效性的同时,也应遵守或兼顾论辩的合理性,[17]即兼顾各种修辞情境制约下的修辞效果和主体间性式的辩证理性。论辩中的策略机动主要涉及话题选择、受众顺应和表述谋划,三者构成“策略机动三角”(见图1,双向箭头表示互为倚赖关系)。[17]理想的策略机动就是在辩证理性边界内追求修辞效果最大化的话语努力。修辞为论辩界定了情境,论辩为修辞说服施加了辩证理性;修辞致力求同,论辩力求“缩异”,二者合力实现“扩同”。[17]为达成分歧的解决和主体间可接受性,论辩应遵循体现“交流原则”(the Principle of Communication,包括清晰、真诚、效率和相干四准则)的十条论辩规则或“论辩十律”(见表1)。[16][18]论辩十律是理想的论辩规范框架,是辩证理性的具体化和解析论辩实践的参照系。策略机动一旦过度追求修辞有效性,就有可能违反论辩十律,偏离辩证理性要求而导致不当机动或谬误的产生。不当机动或谬误不一定会阻碍或破坏话语互动的进行,甚而在修辞上还极具效力,但却可以反映话语在有效性与合理性之间的平衡情况或不合理性之处。依托策略机动概念和论辩十律这一规范性框架,语用论辩理论不仅可用于分析话语策略施为和修辞效果,也能从“理论驱动”和规范性视角而非纯粹描述性视角来评估论辩话语的合理性,兼顾说服有效性和主体间可接受性或辩证理性。
发言人应对话语的论辩结构框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一轮“中国威胁论”透析[J]. 张晓明,曹延中,洛岩. 国防. 2018(12)
[2]学术话语与国家安全--西方安全研究是如何制造“中国威胁论”的[J]. 施旭,郭海婷. 学术界. 2017(05)
[3]国防话语的较量——中美军事战略的文化话语研究[J]. 施旭. 外语研究. 2016(01)
[4]国防话语研究:一个方兴未艾的领域[J]. 梁晓波,谭桔玲. 外语研究. 2015(06)
[5]涉中国防学术话语的修辞研究[J]. 施旭. 外国语文研究. 2015(05)
[6]军事话语及其传播研究——以《2010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为例[J]. 刘虎.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5(04)
[7]中美政府国防白皮书与国家身份的构建[J]. 窦卫霖,杜海紫,苏丹.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3)
[8]基于语用论辩理论的修辞批评[J]. 涂家金.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1(01)
硕士论文
[1]国防部例行记者会问答策略研究[D]. 付李琦.华中师范大学 2019
本文编号:3071337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6)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语用论辩分析框架
语用论辩理论在吸纳传统修辞思想的基础上,将论辩定位为自然话语中的批判性互动,预设论辩各方以理性、平等、双向的批判性讨论来解决意见分歧,认为言说者通过论辩策略或“策略机动”(strategic manoeuvering),在追求说服或修辞有效性的同时,也应遵守或兼顾论辩的合理性,[17]即兼顾各种修辞情境制约下的修辞效果和主体间性式的辩证理性。论辩中的策略机动主要涉及话题选择、受众顺应和表述谋划,三者构成“策略机动三角”(见图1,双向箭头表示互为倚赖关系)。[17]理想的策略机动就是在辩证理性边界内追求修辞效果最大化的话语努力。修辞为论辩界定了情境,论辩为修辞说服施加了辩证理性;修辞致力求同,论辩力求“缩异”,二者合力实现“扩同”。[17]为达成分歧的解决和主体间可接受性,论辩应遵循体现“交流原则”(the Principle of Communication,包括清晰、真诚、效率和相干四准则)的十条论辩规则或“论辩十律”(见表1)。[16][18]论辩十律是理想的论辩规范框架,是辩证理性的具体化和解析论辩实践的参照系。策略机动一旦过度追求修辞有效性,就有可能违反论辩十律,偏离辩证理性要求而导致不当机动或谬误的产生。不当机动或谬误不一定会阻碍或破坏话语互动的进行,甚而在修辞上还极具效力,但却可以反映话语在有效性与合理性之间的平衡情况或不合理性之处。依托策略机动概念和论辩十律这一规范性框架,语用论辩理论不仅可用于分析话语策略施为和修辞效果,也能从“理论驱动”和规范性视角而非纯粹描述性视角来评估论辩话语的合理性,兼顾说服有效性和主体间可接受性或辩证理性。
发言人应对话语的论辩结构框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一轮“中国威胁论”透析[J]. 张晓明,曹延中,洛岩. 国防. 2018(12)
[2]学术话语与国家安全--西方安全研究是如何制造“中国威胁论”的[J]. 施旭,郭海婷. 学术界. 2017(05)
[3]国防话语的较量——中美军事战略的文化话语研究[J]. 施旭. 外语研究. 2016(01)
[4]国防话语研究:一个方兴未艾的领域[J]. 梁晓波,谭桔玲. 外语研究. 2015(06)
[5]涉中国防学术话语的修辞研究[J]. 施旭. 外国语文研究. 2015(05)
[6]军事话语及其传播研究——以《2010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为例[J]. 刘虎.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5(04)
[7]中美政府国防白皮书与国家身份的构建[J]. 窦卫霖,杜海紫,苏丹.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3)
[8]基于语用论辩理论的修辞批评[J]. 涂家金.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1(01)
硕士论文
[1]国防部例行记者会问答策略研究[D]. 付李琦.华中师范大学 2019
本文编号:30713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071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