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元音》的等韵理论及其与实际语音反映的内在关系
发布时间:2021-07-11 08:05
《太古元音》是一部在《直图》基础上,部分参考《横图》,以"原、转""正、变""正、闰""虚、实"理论,力图反映"一切谚言、天籁之音"的等韵著作。论文指出,该书韵图内容复杂性的根源,在于韵图编撰方式、韵图内容的传承性与反映理想化观念性语音,尤其是反映现实语音本质要求的矛盾;该书等韵理论大部分是建立在调和实际语音与韵图语音以及理想化观念性语音矛盾的基础上的,是准确深入研究韵图实际语音的关键与重要依据。
【文章来源】:语言科学. 2020,19(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3 页
【文章目录】:
1 《太古元音》简介及研究概况
1.1 《太古元音》简介
1.2 《太古元音》研究概况
2 《太古元音》与《直图》的关系
2.1 根据实际语音,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直图》的编撰模式
2.2 根据实际语音,一定程度上改动了《直图》内容
3 《太古元音》的等韵理论及其与实际语音反映的内在关系
3.1 《太古元音》发展了《直图》系等韵著作的五音理论
3.1.1 承袭《直图》与《横图》呼名,以描写、区分韵母特征
3.1.2 以“原、转”“正、变”区分韵母四呼,表现韵母四呼之间的语音关系
3.2 提出了“正、闰韵”“借实定虚活法”“异子同母”理论,以反映实际语音
3.2.1 以“正、闰韵”处理承袭《直图》分韵特征与反映现实语音的矛盾
3.2.2 以“虚、实”韵表现同主元音韵母之间的四呼关系
3.3 以“似同联隔亲疏”说区分韵图音与实际语音的差异性
3.3.1 所谓“似”,即“声音相类”“分见於字、句、韵三等”
1)所谓字“声音相类”,是指“每原转韵之第四五句之三四字”。
2)所谓句“声音相类”,是指“歌、戈、姑、加、艰、该、皆、推八韵之第四、五句”。
3)所谓全韵“声音相类”,是指“迦、皆、艰、干之通体音近是也。
3.3.2 所谓“同”,是指“各韵第五句复见为同”
3.3.3 所谓“联隔亲疏”,是指“第五句复见为同”的现象分为两种情况
3.4 以“子母十五字”“十八摄”“二十钤”分析归纳韵图各韵之间的语音关系
3.5 以“内外、阴阳六转说”“呼字分类歌”归纳韵母系统,描写韵母读音
3.6 以辨析诸家等韵理论得失的方式表达等韵观念、反映实际语音
4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韵法直图》蓝本《切字捷要》与《洪武正韵》的关系[J]. 李军. 语言研究. 2014(02)
[2]从音系杂糅性的表现论《韵法直图》并非原本[J]. 李军.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6)
[3]再论《韵法直图》呼名的来源与混呼的性质[J]. 李军.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5)
[4]论《韵法直图》的语音性质[J]. 李军. 中国语文. 2009(01)
本文编号:3277693
【文章来源】:语言科学. 2020,19(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3 页
【文章目录】:
1 《太古元音》简介及研究概况
1.1 《太古元音》简介
1.2 《太古元音》研究概况
2 《太古元音》与《直图》的关系
2.1 根据实际语音,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直图》的编撰模式
2.2 根据实际语音,一定程度上改动了《直图》内容
3 《太古元音》的等韵理论及其与实际语音反映的内在关系
3.1 《太古元音》发展了《直图》系等韵著作的五音理论
3.1.1 承袭《直图》与《横图》呼名,以描写、区分韵母特征
3.1.2 以“原、转”“正、变”区分韵母四呼,表现韵母四呼之间的语音关系
3.2 提出了“正、闰韵”“借实定虚活法”“异子同母”理论,以反映实际语音
3.2.1 以“正、闰韵”处理承袭《直图》分韵特征与反映现实语音的矛盾
3.2.2 以“虚、实”韵表现同主元音韵母之间的四呼关系
3.3 以“似同联隔亲疏”说区分韵图音与实际语音的差异性
3.3.1 所谓“似”,即“声音相类”“分见於字、句、韵三等”
1)所谓字“声音相类”,是指“每原转韵之第四五句之三四字”。
2)所谓句“声音相类”,是指“歌、戈、姑、加、艰、该、皆、推八韵之第四、五句”。
3)所谓全韵“声音相类”,是指“迦、皆、艰、干之通体音近是也。
3.3.2 所谓“同”,是指“各韵第五句复见为同”
3.3.3 所谓“联隔亲疏”,是指“第五句复见为同”的现象分为两种情况
3.4 以“子母十五字”“十八摄”“二十钤”分析归纳韵图各韵之间的语音关系
3.5 以“内外、阴阳六转说”“呼字分类歌”归纳韵母系统,描写韵母读音
3.6 以辨析诸家等韵理论得失的方式表达等韵观念、反映实际语音
4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韵法直图》蓝本《切字捷要》与《洪武正韵》的关系[J]. 李军. 语言研究. 2014(02)
[2]从音系杂糅性的表现论《韵法直图》并非原本[J]. 李军.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6)
[3]再论《韵法直图》呼名的来源与混呼的性质[J]. 李军.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5)
[4]论《韵法直图》的语音性质[J]. 李军. 中国语文. 2009(01)
本文编号:32776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277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