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深+N”的组配及语义对接的管控
发布时间:2021-10-09 13:17
语义特征是构成词义特别重要的义素,我们把语义特征定义为一个一个的语义接口,跨对度量形容词"高"与"深"可以提供既有共性又有区别意义的六对语义接口。组配项与组配项之间语义接口的匹配,我们称为语义对接。语义对接是组配成立的基本制约因素,"高/深+N"定中粘合式组配中,语义对接从五个角度对组配进行管控。
【文章来源】: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3,(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 引言
二 “高/深”与N形成粘合式定中组配的基本情况及语义对接模式的建构
2.1“高/深”与N形成粘合式定中组配的基本情况
2.2语义接口与语义对接模式
三 “高/深”的语义特征及其提供的语义接口
3.1从空间实体层面提取“高/深”的基本语义接口
3.1.1“高/深”具有相同的基本语义接口:[跨度]与[数值大]
3.1.2“高”的[上向性]与“深”的[内向性]
3.2“高/深”的细节性语义接口
3.2.1“高”的[一维性]与“深”的[三维性]
3.2.2“高”的[承载性]与“深”的[容纳性]
3.2.3“高”的[易视性]与“深”的[难视性]
四 “高/深+N”组配中语义对接的管控
4.1 N的语义接口与“高/深”语义接口形成的语义对接情况
4.2语义对接对“高/深+N”组配式的管控
4.2.1组配的语义对接规律一:语义对接不存在, 则组配不成立
4.2.2组配的语义对接规律二:至少需要满足四个语义对接式
4.2.3组配的语义对接规律三:与基本语义接口的完全对接
4.2.4组配的语义对接规律四:至少满足一个细节性语义接口
4.2.5组配的语义对接规律五:对接数量影响组配的自足性
五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深+N”与“N+高/深”组配的语义解读选择[J]. 赵雅青. 语文学刊. 2012(01)
[2]“深+N季”组配的认知语义分析[J]. 赵雅青. 当代修辞学. 2011(06)
[3]修辞的基础——语义和谐律[J]. 陆俭明. 当代修辞学. 2010(01)
[4]论形名组配的语义互动性——以“老+N”结构为例[J]. 左双菊.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1)
[5]论形名组配的语义互动性——以“旧+N”结构为例[J]. 左双菊.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6]语义特征的界定与提取方法[J]. 邵敬敏,周芍.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01)
[7]儿童空间维度形容词发展顺序的理论解释[J]. 胡德明. 世界汉语教学. 2003(03)
[8]题元理论与汉语配价问题[J]. 徐烈炯,沈阳. 当代语言学. 1998(03)
[9]“有界”与“无界”[J]. 沈家煊. 中国语文. 1995(05)
[10]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 朱德熙. 方言. 1983(01)
博士论文
[1]定语标记“的”的隐现研究[D]. 王远杰.首都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老+N”和“旧+N”[D]. 左双菊.湖南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26459
【文章来源】: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3,(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 引言
二 “高/深”与N形成粘合式定中组配的基本情况及语义对接模式的建构
2.1“高/深”与N形成粘合式定中组配的基本情况
2.2语义接口与语义对接模式
三 “高/深”的语义特征及其提供的语义接口
3.1从空间实体层面提取“高/深”的基本语义接口
3.1.1“高/深”具有相同的基本语义接口:[跨度]与[数值大]
3.1.2“高”的[上向性]与“深”的[内向性]
3.2“高/深”的细节性语义接口
3.2.1“高”的[一维性]与“深”的[三维性]
3.2.2“高”的[承载性]与“深”的[容纳性]
3.2.3“高”的[易视性]与“深”的[难视性]
四 “高/深+N”组配中语义对接的管控
4.1 N的语义接口与“高/深”语义接口形成的语义对接情况
4.2语义对接对“高/深+N”组配式的管控
4.2.1组配的语义对接规律一:语义对接不存在, 则组配不成立
4.2.2组配的语义对接规律二:至少需要满足四个语义对接式
4.2.3组配的语义对接规律三:与基本语义接口的完全对接
4.2.4组配的语义对接规律四:至少满足一个细节性语义接口
4.2.5组配的语义对接规律五:对接数量影响组配的自足性
五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深+N”与“N+高/深”组配的语义解读选择[J]. 赵雅青. 语文学刊. 2012(01)
[2]“深+N季”组配的认知语义分析[J]. 赵雅青. 当代修辞学. 2011(06)
[3]修辞的基础——语义和谐律[J]. 陆俭明. 当代修辞学. 2010(01)
[4]论形名组配的语义互动性——以“老+N”结构为例[J]. 左双菊.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1)
[5]论形名组配的语义互动性——以“旧+N”结构为例[J]. 左双菊.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6]语义特征的界定与提取方法[J]. 邵敬敏,周芍.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01)
[7]儿童空间维度形容词发展顺序的理论解释[J]. 胡德明. 世界汉语教学. 2003(03)
[8]题元理论与汉语配价问题[J]. 徐烈炯,沈阳. 当代语言学. 1998(03)
[9]“有界”与“无界”[J]. 沈家煊. 中国语文. 1995(05)
[10]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 朱德熙. 方言. 1983(01)
博士论文
[1]定语标记“的”的隐现研究[D]. 王远杰.首都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老+N”和“旧+N”[D]. 左双菊.湖南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264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426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