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现代汉语“都/也”反预期功能形成的过程及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8 10:23
  现代汉语“都”的基本语义表示“总括”,还能表示一种强调语气。“也”的基本语义表示“类同”,还能表示一种强调语气和委婉语气。通过对现代汉语“都/也”从基本语义到语气产生的过程研究,这种语气可以归纳为一种反预期语气(反说话人预期、反听话人预期、反一般预期)。“都/也”从基本语义到反预期语气这一过程,也是“都/也”的虚化过程。它们的虚化过程有这样一个共性:基本语义>基本语义[强]+反预期[弱]>基本语义[弱]+反预期[强]>反预期语气。论文主要讨论了现代汉语“都/也”反预期语气形成的过程及机制。“都/也”是在“连”字句中开始虚化的,当“连”充当一个话题标记时,它们的基本语义很强,而反预期语气很弱;当“连”充当一个焦点标记时,它们的基本语义较弱,而反预期语气很强;当“连”脱落时,它们渐渐地在词义感染下具有“连”的功能,而只具有反预期语气。“都/也”反预期语气的形成,随着“连”字脱落,其过程也是有区别的。“都”是“NP”和“VP”成分逐渐省略的一个过程,而“也”是用程度性较强的副词“太”、“真”逐渐替换的一个过程。“都/也”虚化的机制及动因可以从句法、语用、认知、语音这几个方面... 

【文章来源】:江苏师范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本文研究思路
2 相关研究现状
    2.1 副词“都”、“也”的研究
        2.1.1 “都”的研究
        2.1.2 “也”的研究
        2.1.3 “都”、“也”的语法化和主观性研究
    2.2 反预期研究
    2.3 前人研究的可取和不足之处
3 “都”、“也”的虚化过程和原因
    3.1 “都”、“也”的虚化过程
        3.1.1 “都”的虚化过程
        3.1.2 “也”的虚化过程
        3.1.3 “都”、“也”反预期语气形成的异同
    3.2 “都”、“也”的虚化原因
        3.2.1 句法位置
        3.2.2 语用推理
        3.2.3 隐喻投射
        3.2.4 音步转移
    3.3 本章小结
4 语气“都”、“也”的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
    4.1 语气“都”、“也”的主观性
        4.1.1 语气“都”、“也”的主观视角体现
        4.1.2 语气“都”、“也”的主观情感体现
    4.2 语气“都”、“也”的交互主观性
    4.3 本章小结
5 “都”、“也”的主观化体现
    5.1 命题功能→认识功能→言谈功能
    5.2 客观意义→主客观意义→主观意义
    5.3 句子主语→句子言者主语→言者主语
    5.4 自由形式→黏着形式→自由形式
    5.5 本章小结
6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语连—介词的来源及其语法化的路径和类型[J]. 江蓝生.  中国语文. 2012(04)
[2]副词“也”主观性的认知解释[J]. 陈鸿瑶.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3]现代汉语“也X”结构的表达功用及其主观性[J]. 刘春光.  汉语学报. 2012(01)
[4]逆语法化研究——试论古代汉语句中语气词“也”演变的过程、条件及动因[J]. 张立昌,秦洪武.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5)
[5]预设否定叠加的方式与类别、动因与作用[J]. 张谊生.  语言科学. 2011(05)
[6]说反预期结构式“X比Y还W”[J]. 宗守云.  语言研究. 2011(03)
[7]虚词衍生过程中的语音弱化——以汉语语气词为例[J]. 李小军.  语言科学. 2011(04)
[8]作为构式的“都XP了”及其形成机制[J]. 李文浩.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0(05)
[9]“还、也”的委婉语气用法及其语法化[J]. 史金生.  对外汉语研究. 2010(00)
[10]“也”字源流考察的主观化视角[J]. 陈鸿瑶,吴长安.  语文研究. 2010(02)

硕士论文
[1]多功能副词“也”的多角度研究[D]. 刘艳.浙江大学 2008
[2]副词“也”的主观性分析[D]. 范熙.华南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626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4626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9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