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翻译理论的跨际旅行与误读:“读者反应论”再思考
发布时间:2021-12-10 09:45
奈达的"读者反应"一直被译界学者称为比较模式,即将"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进行对比。对此,译界一直存有读者究竟有没有一致的反应,"读者反应"应该如何去衡量等争议。"读者反应"意义特殊,中国译界对其存有一些误读现象。因此,有必要再细读经典,对中国译界的误读现象作一个澄清,进而对"读者反应"作出合理的评价和解读。
【文章来源】: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0,36(07)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读者反应论”概述及其在奈达译论中的地位
二、国内学界对“读者反应”的不同评价:误读的产生
三、奈达“读者反应”与“接受美学”读者的差异:误读的关键
四、奈达译论是读者反应的“比较论”还是翻译的“过程论”?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读者反应在奈达理论中的地位与作用[J]. 林克难.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02)
[2]奈达“读者反应论”的源流及其评价[J]. 范祥涛. 外语教学. 2006(06)
[3]对翻译中读者反应理论的思考[J]. 柴军.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
[4]论读者反应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意义[J]. 秦洪武.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01)
[5]翻译:从文本出发——对等效翻译论的反思[J]. 吕俊.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8(03)
[6]试论奈达“读者反应”论在中国的负面作用[J]. 刘英凯. 上海科技翻译. 1997(01)
[7]一种翻译标准:大致相同的感受[J]. 范仲英. 中国翻译. 1994(06)
[8]“似”也是一种“忠实”——兼论“忠实”作为翻译标准[J]. 黄天源. 语言与翻译. 1991(04)
[9]俄汉翻译讲座 第四讲 形式对应和动态对等[J]. 臧仲伦. 中国俄语教学. 1989(01)
本文编号:3532369
【文章来源】: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0,36(07)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读者反应论”概述及其在奈达译论中的地位
二、国内学界对“读者反应”的不同评价:误读的产生
三、奈达“读者反应”与“接受美学”读者的差异:误读的关键
四、奈达译论是读者反应的“比较论”还是翻译的“过程论”?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读者反应在奈达理论中的地位与作用[J]. 林克难.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02)
[2]奈达“读者反应论”的源流及其评价[J]. 范祥涛. 外语教学. 2006(06)
[3]对翻译中读者反应理论的思考[J]. 柴军.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
[4]论读者反应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意义[J]. 秦洪武.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01)
[5]翻译:从文本出发——对等效翻译论的反思[J]. 吕俊.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8(03)
[6]试论奈达“读者反应”论在中国的负面作用[J]. 刘英凯. 上海科技翻译. 1997(01)
[7]一种翻译标准:大致相同的感受[J]. 范仲英. 中国翻译. 1994(06)
[8]“似”也是一种“忠实”——兼论“忠实”作为翻译标准[J]. 黄天源. 语言与翻译. 1991(04)
[9]俄汉翻译讲座 第四讲 形式对应和动态对等[J]. 臧仲伦. 中国俄语教学. 1989(01)
本文编号:35323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532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