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方言量范畴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09 12:59
在人的认知世界中,“量”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事物中可以包含着空间量和数量,事件中往往蕴含着时间量和动作量,而性状中又常常隐含着程度量。当这些反映客观世界的量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投射到语言中,就形成了语言学上的空间范畴、数量范畴、时间范畴、程度范畴等,这些范畴是人们对不同性质“量”的归纳概括,它们都可以合归为一个上位范畴—量范畴。因此,量范畴中的“量”既可以用具体的数值来表示,如“三本书、一个小时、高五米”,也可以用非数值的方式来表达,如“很白、雪白雪白的”。本文主要讨论枣庄方言的量范畴系统,并考察不同性质的“量”在枣庄方言中的不同表现形式。从内容上看,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枣庄市的人文地理及方言概况,汉语量范畴和汉语方言量范畴的研究概况,以及本文研究的意义、理论与方法。本文的第二章到第七章着重讨论了枣庄方言的量范畴。其中,第二到六章是从纵向上讨论枣庄方言的量范畴系统:事物量、时间量、动作量、空间量和程度量。从词法和语法两个层面上考察“量”在不同次范畴中的表现形式,并探讨不同形式的语义特征。本文中所考察的词法层面主要包括量词(如物量词、动量词、时间量词、空间量词等)和数...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枣庄市的人文地理及方言概况
1.2 关于量范畴及枣庄方言的研究现状
1.2.1 汉语量范畴的研究
1.2.2 汉语方言量范畴研究
1.2.3 枣庄方言的研究概况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理论与方法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理论与方法
第2章 枣庄方言的事物量
2.1 关于事物量
2.2 物量词
2.2.1 个体量词
2.2.2 集体量词
2.3 物量词的特点
2.3.1 形象性
2.3.2 模糊性
2.3.3 选择性
2.4 表达事物量的其他方式
2.4.1 量词+后缀
2.4.2 量词重叠
2.4.3 指示代词+些
2.4.4 名词的重叠
第3章 枣庄方言的时间量
3.1 时间量词语
3.1.1 时量词语
3.1.2 时点词语
3.2 表达时间量的其他方式
3.2.1 短时量的表达方式
3.2.2 长时量的表达方式
第4章 枣庄方言的动作量
4.1 动作量词语
4.1.1 专用动量词
4.1.2 借用动量词
4.2 表达动作量的其他方式
4.2.1 “VX式”动词
4.2.2 频率副词+动词
4.2.3 其他结构
第5章 枣庄方言的空间量
5.1 空间量词语
5.1.1 空间量词
5.1.2 空间量标指词语
5.2 空间量的其他表达方式
5.2.1 通过距离的方式表达空间量
5.2.2 通过比较的方式表达空间量
5.2.3 其他特殊表达方式
第6章 枣庄方言的程度量
6.1 形容词表达程度量
6.1.1 性质形容词表达程度量
6.1.2 状态形容词表达程度量
6.2 程度量的其他表达方式
第7章 枣庄方言的主观量
7.1 与主观量有关的副词
7.2 与主观量有关的框架
7.3 与主观量有关的数量结构
7.4 与主观量有关的句末词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赣语上高话的主观量表达[J]. 罗荣华. 汉语学报. 2011(02)
[2]程度范畴形式化的词汇手段:形容词和名词[J]. 陶瑷丽. 求索. 2009(11)
[3]“数”范畴的修辞视角[J]. 陈振宇,刘承峰. 修辞学习. 2009(04)
[4]汉语方言中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和功能的差别[J]. 石毓智. 汉语学报. 2007(04)
[5]汉语量范畴研究的若干问题[J]. 李劲荣.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5)
[6]试论主观量标记“没”、“不”、“好”[J]. 张谊生. 中国语文. 2006(02)
[7]肯定、否定与时量成分在动词前后的位置[J]. 储泽祥. 汉语学报. 2005(04)
[8]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J]. 陈立民. 中国语文. 2005(02)
[9]认知视点下的现代汉语名词研究[J]. 刘顺.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3)
[10]汉语形容词AA式重叠与量范畴[J]. 王国栓. 汉语学习. 2004(04)
博士论文
[1]汉语空间量表达研究[D]. 黄健秦.上海师范大学 2013
[2]现代汉语变量表达研究[D]. 赵国军.华东师范大学 2008
[3]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认知模型与运算[D]. 陈振宇.复旦大学 2006
[4]汉语方言动词重叠比较研究[D]. 王红梅.暨南大学 2005
[5]现代汉语状态形容词的认知研究[D]. 李劲荣.上海师范大学 2004
[6]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 李善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硕士论文
[1]现代汉语量范畴语义模型初探[D]. 陈振宁.四川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88680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枣庄市的人文地理及方言概况
1.2 关于量范畴及枣庄方言的研究现状
1.2.1 汉语量范畴的研究
1.2.2 汉语方言量范畴研究
1.2.3 枣庄方言的研究概况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理论与方法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理论与方法
第2章 枣庄方言的事物量
2.1 关于事物量
2.2 物量词
2.2.1 个体量词
2.2.2 集体量词
2.3 物量词的特点
2.3.1 形象性
2.3.2 模糊性
2.3.3 选择性
2.4 表达事物量的其他方式
2.4.1 量词+后缀
2.4.2 量词重叠
2.4.3 指示代词+些
2.4.4 名词的重叠
第3章 枣庄方言的时间量
3.1 时间量词语
3.1.1 时量词语
3.1.2 时点词语
3.2 表达时间量的其他方式
3.2.1 短时量的表达方式
3.2.2 长时量的表达方式
第4章 枣庄方言的动作量
4.1 动作量词语
4.1.1 专用动量词
4.1.2 借用动量词
4.2 表达动作量的其他方式
4.2.1 “VX式”动词
4.2.2 频率副词+动词
4.2.3 其他结构
第5章 枣庄方言的空间量
5.1 空间量词语
5.1.1 空间量词
5.1.2 空间量标指词语
5.2 空间量的其他表达方式
5.2.1 通过距离的方式表达空间量
5.2.2 通过比较的方式表达空间量
5.2.3 其他特殊表达方式
第6章 枣庄方言的程度量
6.1 形容词表达程度量
6.1.1 性质形容词表达程度量
6.1.2 状态形容词表达程度量
6.2 程度量的其他表达方式
第7章 枣庄方言的主观量
7.1 与主观量有关的副词
7.2 与主观量有关的框架
7.3 与主观量有关的数量结构
7.4 与主观量有关的句末词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赣语上高话的主观量表达[J]. 罗荣华. 汉语学报. 2011(02)
[2]程度范畴形式化的词汇手段:形容词和名词[J]. 陶瑷丽. 求索. 2009(11)
[3]“数”范畴的修辞视角[J]. 陈振宇,刘承峰. 修辞学习. 2009(04)
[4]汉语方言中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和功能的差别[J]. 石毓智. 汉语学报. 2007(04)
[5]汉语量范畴研究的若干问题[J]. 李劲荣.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5)
[6]试论主观量标记“没”、“不”、“好”[J]. 张谊生. 中国语文. 2006(02)
[7]肯定、否定与时量成分在动词前后的位置[J]. 储泽祥. 汉语学报. 2005(04)
[8]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J]. 陈立民. 中国语文. 2005(02)
[9]认知视点下的现代汉语名词研究[J]. 刘顺.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3)
[10]汉语形容词AA式重叠与量范畴[J]. 王国栓. 汉语学习. 2004(04)
博士论文
[1]汉语空间量表达研究[D]. 黄健秦.上海师范大学 2013
[2]现代汉语变量表达研究[D]. 赵国军.华东师范大学 2008
[3]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认知模型与运算[D]. 陈振宇.复旦大学 2006
[4]汉语方言动词重叠比较研究[D]. 王红梅.暨南大学 2005
[5]现代汉语状态形容词的认知研究[D]. 李劲荣.上海师范大学 2004
[6]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 李善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硕士论文
[1]现代汉语量范畴语义模型初探[D]. 陈振宁.四川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886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688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