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9 19:07

  本文关键词: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对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从范围、语义、功能、重叠动因及类化作用四个方面进行讨论。本文分为七个部分,包括引论、综述、四章正文及结论,具体来说各部分所作工作如下:在第一章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对象。随后,第二章简述了形容词重叠式的研究现状。第三章对形容词重叠式的范围进行了讨论。先确定形容词重叠式的构形性质,以此为基础对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分析,最后确定形容词重叠式的范围包括AA、AABB、BABA、ABB四种类型。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包括基式语义特征和重叠式语法意义两个部分。其中,对语义特征的探讨是重中之重,本文认为具有[+可分级][+具体][+静态]三种语义特征的形容词重叠能力更强,具有两种或一种语义特征的形容词重叠能力弱。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包括三个方面,状态描写义、量意义、能动意义。每种语法意义对应不同类型的重叠式,并且三种语法意义之间具有层次性。第五章从形容词重叠式充当句法成分以及组合能力两个方面对形容词重叠式的句法功能进行了描写。通过与基式对比,本文发现形容词重叠式指称功能减弱,描述功能增强,可以自由地作定语、谓语、状语、补语。组合能力较基式受到更多限制。第六章从共时层面对重叠式的动因及类化作用做了简要的分析。重叠式的动因有三:语言生动化的需要、表量的需要、副词化的需要;类化作用表现在对形容词内部以及外部的类化作用方面。最后结论部分对本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一个系统的总结,并指出本文的一些不足之处。
【关键词】:现代汉语 形容词 重叠式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4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引言10-12
  • 1.1 选题意义10
  • 1.2 形容词重叠的确定原则10-11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11
  • 1.4 语料来源11-12
  • 第2章 已有成果综述12-27
  • 2.1 关于形容词重叠式的范围12-14
  • 2.2 关于形容词重叠式的语义研究14-20
  • 2.2.1 基式语义特征14-16
  • 2.2.2 重叠式的语法意义16-20
  • 2.3 形容词重叠式语法功能20-26
  • 2.3.1 形容词重叠式句法功能20-23
  • 2.3.2 形容词重叠式组合能力23-26
  • 2.4 已有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26-27
  • 第3章 形容词重叠式范围27-34
  • 3.1 构词与构形27-29
  • 3.2 形容词重叠式范围的确定29-34
  • 3.2.1 基式31
  • 3.2.2 重叠手段31-33
  • 3.2.3 形容词重叠式类型33-34
  • 第4章 形容词重叠式的语义研究34-49
  • 4.1 基式的语义特征34-40
  • 4.1.1 可分级与不可分级34-36
  • 4.1.2 具体与抽象36-37
  • 4.1.3 静态与动态37-39
  • 4.1.4 小结39-40
  • 4.2 重叠式的语法意义研究40-49
  • 4.2.1 状态描写义40-43
  • 4.2.2 “量”意义43-46
  • 4.2.3 能动意义46-48
  • 4.2.4 小结48-49
  • 第5章 形容词重叠式语法功能49-58
  • 5.1 重叠式能够担当的句法成分49-53
  • 5.1.1 作定语49-50
  • 5.1.2 作谓语50-51
  • 5.1.3 作状语51-52
  • 5.1.4 作补语52-53
  • 5.2 重叠式的组合能力53-58
  • 5.2.1 与副词组合54-56
  • 5.2.2 与助词组合56-58
  • 第6章 重叠动因与类化作用58-63
  • 6.1 重叠动因58-60
  • 6.1.1 语言生动性的需要58-59
  • 6.1.2 表量的需要59
  • 6.1.3 副词化的需要59-60
  • 6.2 类化作用60-63
  • 6.2.1 内部类化60-61
  • 6.2.2 外部类化61-63
  • 第7章 结论63-66
  • 参考文献66-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艳丽;;太原方言的重叠式[J];语文学刊;2006年10期

2 朱习文;遂宁话量词的“A是A”重叠式[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3 李成君;重叠式的复音词[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罗自群;襄樊方言的重叠式[J];方言;2002年01期

5 张辉;南阳方言的名词重叠式[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1期

6 陈孝玲;钟祥方言胡集土语词汇的重叠式[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S2期

7 姚勤智;;平遥方言名词重叠式[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姬建丽;;阳城方言的重叠式[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李康澄;何山燕;;汉语数量重叠式的历时考察及其类型[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孙荧;;英语完全重叠式及其语用价值研究[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金yN;;重叠式形容词有必要变调吗?[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淑平;如何区分单纯词中的叠音词和合成词中的重叠式[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静;汉语和布依语形容词重叠式对比及翻译[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2 陈凯敏;长治方言形容词重叠研究[D];喀什大学;2015年

3 李春雨;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周君;副词重叠式的类型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许维维;汉语重叠式状态词范畴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赵晶;现代汉语重叠式副词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7 付杰;《龙图耳录》中的重叠式副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崔美艳;汉韩重叠式副词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9 陈颖;湘语邵东话重叠式问句研究[D];渤海大学;2013年

10 童晓玲;状位一量重叠式的语义类别及其语法形式[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55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4055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4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