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表现与再现——论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之间关于直译、意译的争论

发布时间:2017-07-27 00:10

  本文关键词:表现与再现——论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之间关于直译、意译的争论


  更多相关文章: 直译 意译 再现 表现


【摘要】: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之间关于直译、意译问题的争论,表面看似乎属于翻译的技术问题,但其背后是各自对文学表现论和再现论的体认与支持。表现还是再现,并非一个单纯的认识论的抉择,而且还是伦理性和政治性的抉择,它从另一方面证明文学研究会对文学正统的体认,以及创造社对自身边缘、先锋身份的确认。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
【关键词】直译 意译 再现 表现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NKZXB10113)
【分类号】:H059
【正文快照】: 对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之间的翻译思想,以往的研究多就其字面意义做简单分析和形式主义的赞美,对于其翻译思想背后的文学、文化因素只字不提。以致中国翻译理论史的研究被简单地化约成一部中国翻译理论的赞歌。这种研究只能让我们了解“是什么”。难道我们不应该问一问:为什么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万敏;;论郭沫若的翻译思想[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2 熊亭玉;;浅议郁达夫的“学、思、得”[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王玉春;;郭l舻奈难Х牍踇J];郭沫若学刊;2006年01期

4 熊辉;;论郭沫若的“风韵译”观念及其历史意义[J];郭沫若学刊;2008年01期

5 李鹏;鲁迅、郁达夫翻译观比较论[J];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07期

6 钱翰;;文学的再现问题中的意识形态[J];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珊;;高门巨族精灵的别样文学世界——简论凌叔华文学创作生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2 胡菁慧;;“五四”乡土文学中的“乡土”情感解读[J];长城;2011年02期

3 龚玲芬;;《狂人日记》中的自称语运用研究[J];大家;2012年15期

4 李生滨;“一个田园牧歌的小品文时代”──散论郭沫若是20年代文艺性散文[J];郭沫若学刊;2000年01期

5 石燕京;郭沫若与德国文学关系研究二十年——郭沫若与外国文学研究回响系列之二[J];郭沫若学刊;2001年04期

6 谢保成;郭沫若译著考察[J];郭沫若学刊;2003年02期

7 于立得;;郭沫若与文学翻译研究述评[J];郭沫若学刊;2008年02期

8 孔令翠;;郭沫若的翻译与日本之关系[J];郭沫若学刊;2010年01期

9 黄红春;;论陈衡哲小说中的全球化意识[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王菡文;;张恨水早期小说中的旧文学特色与其读者群形成的关系[J];池州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郝明工;;郭沫若与闻一多之诗文化比较[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2 彭林祥;;论郭沫若的序跋[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艳丽;中国现代小品文文体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伍世昭;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D];暨南大学;2002年

3 陈占彪;“五四”一代知识分子观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刘霁;学术网络、知识传播中的文学译介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金理;抗争现代名教[D];复旦大学;2008年

6 庄莹;少年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学生形象流变(1895-1945)[D];复旦大学;2012年

7 逯艳;论“十七年”郭沫若“非政治家”职务写作[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潘桂英;普罗米修斯在中国[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伟;异样的风情描摹 独特的底层叙事[D];安徽大学;2011年

2 王影;郭沫若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3 熊艳;论意识形态对郭沫若译雪莱诗歌的操控[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4 尹木兰;科技文化视域下新中国早期的科技政策研究(1949-1955)[D];山西大学;2011年

5 卢玮玮;梁遇春、钱钟书散文比较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生滨;郭沫若文艺性散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7 刘林;伟大的翻译家郭沫若:创作·思想与翻译[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8 夏婉璐;从接受美学看翻译对五四时期新诗创作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5年

9 乔洁;鲁迅翻译思想转变之文化探索[D];山西大学;2006年

10 张万敏;郁达夫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卫国,魏建;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论争的缘起[J];德州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2 王林,戚咏梅;论创造社的“翻译文学批评”[J];中国翻译;2004年03期

3 陈大亮;翻译研究: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J];中国翻译;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丽;;异化/归化之我见——从与直译/意译的对比中看异化/归化之进步[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年01期

2 洪之婧,黄朝浪;习语内涵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朱凡希;零度写作:翻译的关键[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4 伍巧芳;;浅谈文化迁移下的翻译策略及方法[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7年02期

5 杜晓军;;浅议“信,达,雅”在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中的地位[J];价值工程;2011年19期

6 孙晶;;直译、意译翻译与归化、异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7 翟舒;韩习武;;汉英机器翻译中的意译和直译应用[J];外语学刊;2011年04期

8 穆诗雄;以直译为主,还是以意译为主?——兼评几种翻译教科书的直译意译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7期

9 杨奎;;翻译理论上的难以把握的几个问题[J];文教资料;2007年01期

10 赵丽景;;对异化和归化的再思考[J];考试周刊;2008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辉;;简论郭沫若的“风韵译”观念及其历史意义——兼论20世纪中国翻译标准理论的演进[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2 谢济;;郭沫若建国后的古文字研究[A];郭沫若史学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3 吴艳;;文化共享时代的翻译问题[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何石磊;;近代以来汉语外来词对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A];濮阳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编[C];2006年

5 朱仁印;;翻译研究和理论再认识[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9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姚覃军;;水书翻译刍议[A];水家学研究(五)——水家族文明[C];2010年

7 李学勤;;论郭沫若同志的《商周古文字类纂》[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8 晏如;;译事五题[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1994年

9 曹沂华;;浅论汉语外来词的类型、发展及规范[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施仁先生谈吟诵[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苏 袁晓蕾;电影的译名漫谈[N];电子报;2000年

2 胡为雄;关于汉译中的“意识形态”一词[N];学习时报;2008年

3 张哲;星星叫还是红蜘蛛,动漫翻译也“雷”人[N];中国文化报;2009年

4 焦国标;音译词的意译成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5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张志伟;学界之盛事 译林之功德[N];光明日报;2010年

6 焦鹏帅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道器相合 学术共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胡鹏林;翻译与误读[N];中华读书报;2005年

8 杜木;词语要发展又要规范[N];文汇报;2000年

9 郝士宏;现代汉语新词新语产生原因浅析[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10 孙焕英;歌词翻译咋成了注解?[N];中国文化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伍文义;布依族《摩经》语言文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静;纳西东巴文非单字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冯华;尔雅新证[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义海;西周金文修辞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武振玉;两周金文词类研究(虚词篇)[D];吉林大学;2006年

6 俞绍宏;《说文古籀补》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7 崔泳准;《三国志》今译与古汉语专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李娜;基于《汉语大词典》的民国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阮武琼芳;汉、越饮食词语联想意义认知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廷宝;古文翻译中直译、意译及术语的处理[D];复旦大学;2012年

2 刘林;伟大的翻译家郭沫若:创作·思想与翻译[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3 尼玛俄色;略论汉藏法律翻译[D];西藏大学;2009年

4 余淑芳;浅谈直译和意译在翻译过程中的选择[D];复旦大学;2011年

5 张慧;从概念整合理论看诗歌的翻译[D];东华大学;2013年

6 蔡慧平;论思想内容的翻译再现[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刘世平;论翻译标准“信”[D];重庆大学;2002年

8 李庆;《英儿》翻译报告[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9 年晓萍;解读和再现[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10 谢芸;语用预设在翻译中的意义[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5789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5789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b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