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上古汉语动结式的发展及相关研究方法的检讨

发布时间:2017-07-31 16:11

  本文关键词:上古汉语动结式的发展及相关研究方法的检讨


  更多相关文章: 上古汉语 动结式 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


【摘要】:本文认为,汉语动词(包括及物动词)绝大多数都具有不及物的用法。因此上古汉语表"动结"范畴的结构,其下字完全可以向这种用法看齐,从而构成"动结式"。汉语的动结式西周时即已出现,东周以降数量日益增多,形式也不断丰富。文章还讨论了太田辰夫和梅祖麟观点中可能存在的方法论缺陷。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关键词】上古汉语 动结式 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
【分类号】:H141
【正文快照】: 一“动结式”辨析“动结式”(又称“使成式”)是汉语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一个在学界引起重大分歧的问题。王力在《汉语语法史》中为之定义如下:使成式(causative form)是现代汉语里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从形式上说,是及物动词加形容词(如“修好”、“弄坏”),或者是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必胜;关于及物化现象[J];天津师大学报;1984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嫦;也谈归化和异化[J];外语学刊;2004年02期

2 程丽霞;英汉左偏置结构句法、语义对比分析[J];外语学刊;2004年05期

3 高航;严辰松;;概念物化的心理现实性与认知语法中名词范畴的界定[J];外语学刊;2008年06期

4 梅德明;韩巍峰;;论主题-主语的突显与对应关系[J];外语学刊;2009年01期

5 贺学勤;;情状句之于叙事语篇发展的认知建构[J];外语学刊;2009年01期

6 邱贤;刘正光;;现代汉语受事主语句研究中的几个根本问题[J];外语学刊;2009年06期

7 白解红;陈敏哲;;汉语网络词语的在线意义建构研究——以“X客”为例[J];外语学刊;2010年02期

8 廖正刚;杨忠;;英汉基本颜色词跨语法范畴的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11年06期

9 向二兰;;英汉助动词移位之比较[J];外语学刊;2012年01期

10 温金海;;汉英数量范畴的认知对比分析[J];外语学刊;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2 张思洁;;形合与意合的哲学思辨[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沈焕生;朱磊;;基于信息内容的关键词抽取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吕晓玲;;闽南方言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杜衡;李林霞;;技术特征团和外延比较法——对修改超范围的判断方法小议[A];专利法研究(2009)[C];2010年

6 龚千炎;;现代汉语的时间系统[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7 靳光瑾;郭曙纶;肖航;章云帆;;语料库加工中的规范问题——谈《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词类标记集规范》[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8 田长生;;浅谈《论语》中的复叠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徐莉娜;翻译中句子结构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8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石娜;从形合意合角度比较《傲慢与偏见》两译本[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张友学;句首介词“在”的隐现及其对外汉教学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旷金辉;汉英名词前置修饰语语序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严伟剑;疑问代词“怎么”“怎样”“怎么样”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长才;汉语述补结构的历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伍和忠;动结式述补短语带宾语的情况探析[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2 吴茂刚;;近二十年来动结式研究述评[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3 徐秀云;;魏晋六朝时期“V_1+О+V_2”格式语法属性浅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04期

4 廖玉萍;;论能带结果宾语的动结式中的结果补语[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代尊峰;;汉英动结式语义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3期

6 潘思思;;《三国演义》动结式“V住”考察[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4期

7 岳利民;;多义的动结式短语试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12期

8 熊仲儒;刘丽萍;;动结式的论元实现[J];现代外语;2006年02期

9 董秀芳;;古汉语中动名之间“于/於”的功能再认识[J];古汉语研究;2006年02期

10 帅志嵩;;“哭湿”类动结式的衍生过程及其词汇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英杰;;动结式的语义、论元结构及补语指向[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傅爱平;;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动结式译文的分析[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2002年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熊礼淼;;V+(的)+N偏正结构中“的”的隐现[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朱轶;;《说文解字》“田”部字小议[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江荻;;藏语动词的及物性、自主性与施格语言类型[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陈昌来;;特殊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7 潘悟云;;汉藏二族,,血肉相连——生物学与语言学的视角[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8 陈敏;;应用DCG文法分析汉语[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9 林华东;;从闽南话复合词“同素异序”现象论汉语的类型学特征[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10 靳光瑾;郭曙纶;肖航;章云帆;;语料库加工中的规范问题——谈《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词类标记集规范》[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朱文献;当心不及物动词带上宾语[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2 天津中医药大学 罗根海;力戒望文生义[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3 汪维辉;古人如何“吃饭”[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4 李亚明;《尔雅》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坐标[N];社会科学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赵志研;从古代汉语的演变看民族关系的发展[N];中国民族报;2009年

6 林华东;闽南方言的流播与闽台文化认同[N];光明日报;2010年

7 河南平顶山市二中 李晓红;中古汉语副词“分别”的虚化[N];学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长才;汉语述补结构的历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倪蓉;现代汉语作格交替现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杨作玲;上古汉语非宾格动词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4 魏兆惠;周秦两汉连动式的发展变化[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朴元基;《水浒传》述补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宋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芮东莉;上古汉语单音节常用词本义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李杰;不及物动词带主事宾语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王媛;事件分解和持续性语义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10 李晓东;结果补语语义指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家星;“X死”及其相关问题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2 吴茂刚;魏晋六朝动结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陈洪磊;“V掉”的句法语义分析及“掉”的虚化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4 马克冬;《搜神记》述补结构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徐春红;《左传》告谕类动词词义特点和结构功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秋霞;《左传》征战类动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王亭;《国语》否定词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8 张丹凤;《洛阳伽蓝记》述补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9 黄启素;《齐民要术》述补结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薛李;动结式“V穿”及其相关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999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5999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d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