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的附加语左置结构研究
本文关键词:现代汉语中的附加语左置结构研究
【摘要】:“附加语”的概念是在生成语法的框架下使用的,指的是句子或谓词性成分中的修饰语。生成语法以往研究将附加语处理成附接在X’或XP上的语类,附加语由此得名。附加语及附加语的句法位置问题是语言学家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不仅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同时颇具争议。主要集中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附加语如何定义;附加语在句法结构中如何分布;在句法结构中如何限制附加语的顺序。 本文将现代汉语中的附加语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出的结论如下:首先,对现代汉语中的附加语如何定义的问题做了解答,将现代汉语中附加语分为副词性附加语和形容性附加语,前者相当于状语,后者相当于定语。其次,在对副词性附加语的分析研究过程中,本文采用了戴曼纯提出的广义左向右合理论,认为副词性附加语存在四个位置的变化,并将四个位置上的副词性附加语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副词性附加语的三种类别,即:TP附加语,v*P附加语和VP附加语。其中,TP附加语在位置C和位置D上合并,v*P附加语在位置B上合并,VP附加语在位置A上合并但其原本处于位置B、位置C或位置D。再次,在对现代汉语中的形容性附加语的分析研究过程中,本文采用了限定词短语理论,认为形容性附加语可以分为DP附加语和NP附加语, DP附加语合并位置是[Spec,D'], NP附加语的合并位置是[Spec,N']。同时,本文讨论了现代汉语中形容性附加语后置的问题,认为其位置前移是一种必然趋势。最后,在对副词性附加语和形容性附加语的对比研究过程中,本文讨论了现代汉语中和英语中单项附加语和多项附加语的句法位置上的异同,这对汉英/英汉翻译与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参考价值。本文的目的是为现代汉语中附加语的左置结构提供一个合理可行的科学依据。但是,有关现代汉语中附加语后置的问题依旧未能得到妥善的解决,有待进一步研究与论证。
【关键词】:附加语 现代汉语 左置结构 句法位置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4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Contents8-10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0-12
- 1.1 Research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10
- 1.2 Research Methdology and Framework10-11
- 1.3 Research Content11-12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2-31
- 2.1 Definition of Adjunct12-14
- 2.1.1 Adjunct in Modern English12-13
- 2.1.2 Adjunct in Modern Chinese13-14
- 2.2 Major Theoretical Work Conerning Adjunct14-31
- 2.2.1 X'-Theory14-18
- 2.2.2 The Minimalist Program18-21
- 2.2.3 Generalized Leftward Merger Theory21-27
- 2.2.3.1 Merging Position of Individual Adjuncts in Modern Chinese23-25
- 2.2.3.2 Merging Position of Multiple Adjuncts in Modern Chinese25-27
- 2.2.4 Hypothesis on Syntactic Property o0 Adjunct and Merger Order27-31
- 2.2.4.1 Three Main Hypotheses27-29
- 2.2.4.2 Complement,Specifier,Adjunct as a Continuum29-31
- Chapter 3 Syntactic Position of Adverbial Adjunct in Modern Chinese31-56
- 3.1 Preliminary Study on Adverbial Adjuncts31-33
- 3.2 Position of Individual Adverbial Adjuncts33-47
- 3.2.1 TP Adjuncts33-42
- 3.2.1.1 Time Adverbials34-37
- 3.2.1.2 Locative Adverbials37-38
- 3.2.1.3 Mood Adverbials38-39
- 3.2.1.4 Object Adverbials39-40
- 3.2.1.5 Manner Adverbials40-42
- 3.2.2 v~*P Adjuncts42-44
- 3.2.2.1 Degree Adverbials42-43
- 3.2.2.2 Scope Adverbials43-44
- 3.2.3 VP Adjuncts44-47
- 3.2.4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Adverbial Adjuncts47
- 3.3 Position of Multiple Adverbial Adjuncts47-51
- 3.3.1 Multiple Adverbials of the Same Property48-49
- 3.3.2 Multiple Adverbials of Different Properties49-51
- 3.3.3 Mechanism of Multiple Adverbials' Position51
- 3.4 Position of Adverbial Adjuncts in Chinese and English51-56
- 3.4.1 Individual Adverbials in Chinese and English51-52
- 3.4.2 Multiple Adverbials in Chinese and English52-56
- 3.4.2.1 Co-occurrence of Adverbials of Time,Place and Manner52-53
- 3.4.2.2 Double Co-occurrence of Adverbials of Time,Place and Manner53-56
- Chapter 4 Syntactic Position of Adjective Adjunct in Modern Chinese56-73
- 4.1 Preliminary Study on Adjective Adjuncts56-60
- 4.1.1 Attributes and"的de"56-57
- 4.1.2 DP,NP and DeP57-60
- 4.2. Generation of DP Adjuncts and NP Adjuncts60-66
- 4.3 Postpositive Adjective Adjuncts66-68
- 4.3.1 Causes of Postpositive Adjective Adjuncts67-68
- 4.3.2 Forward-Moving Trend of Postpositive Adjuncts68
- 4.4 Position of Adjective Adjuncts in Chinese and English68-73
- 4.4.1 Individual Adjective Adjuncts in Chinese and English68-70
- 4.4.2 Multiple Adjective Adjuncts in Chinese and English70-73
- Chapter 5 Conclusion73-75
- 5.1 Major Findings73-74
- 5.2 Limitations and Further studies74-75
- Bibliography75-78
- Acknowledgements78-79
- 个人简介79-80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8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小兵;;泰兴方言中的几个特色程度副词考察[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2 牟桂芳;;英汉语动词对比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李京廉;;现代汉语被动句中“被”字词性研究综述[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孙书杰;;从郑玄注释语看汉语动结式的产生[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钱明耀;何茹;;浅析英语中的话题现象[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6 张艺凡;;江苏如皋方言词缀简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7 杨艳;;从词性和语义发展的角度试析被字句中“被”字词性[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8 周晓宇;;“再”与“又”的语义特点[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10期
9 宋亚云;张蓉;;再谈汉语形容词的鉴别标准[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周有斌;国内百年汉语代词研究概述[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乔;;日语“人(ひ と)”和汉语“人家”的自称用法对比[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唐嘉忆;;汉译英口译材料的难度判断[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立民;;语言的结构和结构的转化——句子生成初论[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4 郭锐;;语义等值和汉语虚词的意义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5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6 邢红兵;张旺熹;;现代汉语语法项目的标注及统计研究[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7 张思洁;;形合与意合的哲学思辨[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于伟昌;;汉译外来语言学术语标准化的必要性及其原则[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10 姬云鹏;刘裕昆;王宁川;;《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译文商榷举隅[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喜荣;英汉叙述语篇参与者标识手段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颖玉;基于语料库的欧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徐莉娜;翻译中句子结构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晓花;英汉指称照应对比研究及其翻译策略[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陈丹;英汉远近指示语的对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黄淼;最简方案下附加语的移动合并及其位置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6013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601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