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汉语里“陈述语”的词类问题
本文关键词:略论汉语里“陈述语”的词类问题
【摘要】:动词和名词都可以无标记做主语,说明汉语的动词和名词都是指称语,同时,只有动词能无标记做谓语,成为"陈述语"。本文通过语义、句法分析,动词和名词都有作"指称语"的能力,而动词在做"指称语"的时候并没有发生"名词化",它属于是所有的"指称语"中可以在谓语位置无标记地实现"陈述"功能的一个词类。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动词 名词 指称 陈述 名词化
【分类号】:H146.2
【正文快照】: 一、动词、名词作指称语的语义平行性动词做主宾语的时候发生了“名词化”、“事物化”,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在于此时的动词变为“指称”事件、动作,没有了“陈述”的功能,所以不能受副词修饰,不能接宾语。“指称”和“陈述”作为一对对立的概念是由朱德熙先生首次引入的,他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98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王梅洁;;浅析赵岐《孟子章句》中关于谓词转指的注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3 李明;古代汉语教学中“者”“所”问题的处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安志伟;;现代汉语指人名词的产生途径探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5 赵彩红;;“烙饼”类同形异构复合词“潜标记”转指的认知[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6 袁本良;“者”“所”“之”在句法转换中的作用——读《中国文法要略》的思考之二[J];安顺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7 刘利;;“然而”的词汇化过程及其动因[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戴婷婷;浅析汉语名词化现象[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龚波;;“所”表假设来源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汪大明;古汉语谓词性成分转指的形式分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潘雪莲;;词典中名词释义模式的选择[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赵敏之;;“的”字结构的语义可省略形式[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马薇薇;;“VP者”与“VP的”的对应关系[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祖生利;;《元典章·刑部》直译体文字中的特殊语法现象[A];蒙古史研究(第七辑)[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2 刘志富;现代汉语领属性偏正结构及其相关句法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国旭;新平彝语腊鲁话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宋琳;基于《汉语大词典》语料库的魏晋新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宋桔;《语言自迩集》的文献和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姚X/;《春秋公羊传》词_Y、语法专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宋春阳;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名+名”逻辑语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8 谢晓明;相关动词带宾语的多角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龙国富;姚秦汉译佛经助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徐阳春;关于虚词“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敏;“的字结构”与“の字结构”的异同考察[D];南昌大学;2010年
3 李秀娟;《吕氏春秋》形容词转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贾丽;现代汉语“有”字连谓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聂云;古代汉语名动词类转变的多角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洪丹凤;基于语料库的名转动词现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张美霞;《庄子》谓词转指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包荷;基于系统功能语法研究SOLAS公约中的名词化[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9 朱闰;定语标记“之、底、的”的变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耿葳;上古汉语心理动词后接VP的无标记指称化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仲良;论have+-en的归宿[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9年06期
2 雷淑雅;动词短语和短语动词辨析[J];机械职业教育;2000年01期
3 孙叶林;;邵东(火厂坪镇)方言的体貌表达[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4 ;学习有用的词汇[J];英语文摘;2004年03期
5 李建高;;解读“动词+up”的意思和用法[J];同学少年;2006年Z2期
6 袁会珍;;Learn and Earn[J];中学英语之友(高一版);2008年04期
7 谢昊;;Unit 5词汇积累[J];中学英语之友(初二版);2008年03期
8 李建明;;231个《考试大纲》动词短语详解(一)[J];时代英语(高三);2011年01期
9 方绪军;与“从北京开会回来”相关的结构[J];语文建设;1997年05期
10 徐进霞;;奇妙的play[J];阅读;2007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瑞玲;徐波;;带it的动词短语的分类及译法[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2 华沙宝;达胡白乙拉;;蒙古语宾述短语的自动获取研究[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3 张秀荣;;法语成语的特点[A];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二期)[C];1993年
4 李美霞;;认知功能视野下的汉语存现句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徐丽丽;毛善平;;失语法患者动词损害特点及机制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6 张家俊;宗成庆;;融入句型信息的汉英双向调序模型[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邢欣;;时态限制词在区分不同句型方面的作用——以兼语式与小句做宾语句的区别为例[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8 周晓幸;;法语动词与时态[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四期)[C];1997年
9 尚英;;VV与V一V式动词重叠的特征调查研究[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孙宏林;俞士汶;;浅层句法分析方法概述[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继林;不得[N];扬州日报;2006年
2 见习记者 袁秦 曾奇 市八中高三英语高级教师;英语:主观题和填空题增加[N];重庆商报;2005年
3 连线教师 孟庆忠;广泛阅读 讲究方法 找准角度 掌握技巧[N];连云港日报;2005年
4 高枫邋屈海燕;词典引进的另一面[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5 窦东友;介词的妙用[N];文汇报;2004年
6 魏薇;文言实词[N];天津日报;2004年
7 金艳;漫谈文章标题的翻译[N];中华读书报;2004年
8 刘侃;逃离电脑辞典的“数字”误区[N];科技日报;2002年
9 朱文献;扩句、缩句教学中的一个误区[N];语言文字周报;2009年
10 馆陶县寿山寺中学 吴秀娜;略谈英语单词教学的几种方式[N];学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庆;现代汉语单音节制作义动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范立珂;位移事件的表达方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3 李来兴;宋元话本动词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邱明波;动词的指向对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和反身代词的句内回指的制约[D];复旦大学;2011年
5 李秋杨;汉英思考类动词语义的多角度考察[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段颖玲;《十二楼》的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张钊;汉语婴幼儿语法范畴的最初习得[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8 唐依力;汉语处所范畴句法表达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9 杜翠河;汉语“在”字句与越南语“(?)”字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10 卢军羽;英汉动后论元事件交替现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丽婷;英汉序列动词构式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2 杨曼华;现代汉语“注意”类动词的多角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3 周秋燕;汉语儿童感知空宾结构与动词短语省略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4 刘晓燕;标题语境下的动词研究[D];青岛大学;2012年
5 夏一乔;新闻标题动词词用变异研究[D];鲁东大学;2010年
6 王婷;现代汉语持具类手部动词的句法语义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贾中霞;现代汉语抽捞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8 任乐雅;《诗经》动词语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9 周波;解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汉语“V+给”结构中“V”的新变化[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周彬;从与动词的搭配看“不”和“没”的区别[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046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604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