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副词“眼看”的语义篇章分析
本文关键词:时间副词“眼看”的语义篇章分析
【摘要】:时间副词"眼看"通常可出现在两种语义结构模式中,分别是转折性语义结构模式与因果性语义结构模式。其语义特征为:所修饰结果为未实现状态;所修饰的结果与事件运行状态之间的距离短。"眼看"与其前后小句之间存在着较为固定的语义关系,在动态的语篇中,具有强制构拟、预示提醒及增强语势等篇章功能。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眼看 语义结构模式 语义特征 篇章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09YJA740016)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在现代汉语中,“眼看”具有动词和时间副词两种词性,本文所讨论的是时间副词“眼看”。据考查,很多常用词典及工具书,都未收录“眼看”一词,如张斌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侯学超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以及北大中文系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等。而将其收录其中的教材和词典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马真;;表加强否定语气的副词“并”和“又”——兼谈词语使用的语义背景[J];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03期
2 范开泰;沈敏;;“眼看”与“马上”的语义表达功能辨析——兼谈对外汉语近义虚词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年05期
3 张谊生;副词的篇章连接功能[J];语言研究;1996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雷冬平;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范烈;;现代汉语副词“只”的语义指向考察[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8期
2 雷冬平;胡丽珍;;再论近代汉语双音虚词的概念叠加与词形整合[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尹洪波;;“并不”中“并”的功能[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丁崇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综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段泗英;;现代汉语副词研究综述[J];保山师专学报;2008年04期
6 宋桔;;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汉语副词二语习得研究评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9期
7 施日梅;;“并+否定词”结构的形成[J];大家;2011年15期
8 陈鸿瑶;吴长安;;“也”字独用语篇衔接功能的视角化阐释[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李顺军;;现代汉语中时间副词“马上”的演变[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王江;;篇章关联副词“其实”的篇章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陆俭明;王黎;;开展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词汇语法研究[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朴锦海;汉韩频率副词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姚小鹏;汉语副词连接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_g_g;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方向红;基于内涵逻辑的现代汉语连接词及关联句式语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9 胡清国;否定形式的格式制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郭圣林;现代汉语若干句式的语篇考察[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汪红英;论让步连接成分“固然”[D];南昌大学;2010年
3 王昕;汉语“接下来”和“接下去”及其语法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孟祥尧;语气副词“其实”的多角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刘育雁;时间连接成分“然后、以后、后来”的篇章功能与习得情况考察[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杨晓武;“汉语水平考试”常用语气副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7 毛文星;“并/可+否定”的差异研究[D];南开大学;2011年
8 李小静;四大南戏语气副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毛婧雅;“还、再、又、也”重复义的比较与二语习得的偏误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江晓霞;现代汉语饰词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刚;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要略[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叶建军;《金瓶梅词话》中的反问副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叶建军;《醒世姻缘传》中的反问副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陈卫兰;试论敦煌变文词汇复音化的三个趋势[J];北方论丛;1997年05期
5 石锓;元代几种白话文献中的祈使语气词[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6 魏达纯;《颜氏家训》中反义语素并列双音词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1998年01期
7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8 李艳惠,石毓智;汉语量词系统的建立与复数标记“们”的发展[J];当代语言学;2000年01期
9 吴福祥;关于语法化的单向性问题[J];当代语言学;2003年04期
10 陈宏俊;浅谈隐喻和范畴化[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丁喜霞;中古常用并列双音词的成词和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小宁;“一直”与“一向”的多角度分析[J];汉语学习;2002年06期
2 莫运国;;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内涵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3 刘顺;语法和词汇关系的共时与历时透视[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周殿龙;“三”表多义与汉字“品”形结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刘小明;;隐喻的语义特征:多样性与连贯性[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01期
6 周艳;;重庆方言动词重叠式的语义条件考察及语义特征[J];文教资料;2006年05期
7 陈永莉;;形式动词后带宾语的多角度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刘文欣;;谚语的语义特征及其语法功能[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范晓;;被字句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J];长江学术;2006年02期
10 戚东华;;现代汉语副词修饰名词现象的类型界定与差异分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源;黄良喜;;再探讨汉语实词的句法类别不定——从词类原型的语义特征出发[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许小星;亢世勇;;补语语义指向的制约因素[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3 谢英;;关于“NP+不+X+谁+X”句式[A];福建省辞书学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4 沙润霞;;从双宾动词的语义特征和双宾句的句法形式考察一类“动宾结构+宾语”句式[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毕玉德;程兰涛;;韩国语动词语义分类树的推导[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苏岚;;四种隐喻意义结构下的隐喻翻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7 付丽;;说“触电”[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刘楚群;;论现代汉语中非典型连动句式“V起来+AP”[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殷国光;华建光;;《庄子》动词配价研究[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10 郝敏;;现代汉语“不+NP”结构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天水市麦积区新阳中学 胡润文;浅谈篇章的过度学习[N];甘肃日报;2009年
2 毛浩然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立足汉语篇章 关注研究热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邢福义;“救火”一词说古道今[N];光明日报;2007年
4 吴娟娟 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留学生与本族人汉语程度副词使用情况浅析[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5 屈哨兵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一树新花,,四面观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梅;阿美语动词的语义特征及结构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石德富;台湾卑南语构词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3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景霓;毛南语动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罗思明;英汉动结式的认知功能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陈楚芬;面向泰国汉语教学的现代汉语“了”的考察[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颜红菊;现代汉语复合词语义结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9 文雅丽;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10 刘文正;《太平经》动词及相关基本句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朴得环;“动好(了)” 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谷向伟;“V在NL”和“V到NL”[D];河南大学;2004年
3 刘成章;“使”字句的句法语义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焦蕊;双重否定祈使句“别不X”论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向柠;湖南武冈方言被动句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曾晓进;固定结构“不一定”的立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过国娇;《红楼梦》(前80回)量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8 姚淑艳;现代汉语存在句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9 屈正林;现代汉语的状补可换位成分[D];南昌大学;2005年
10 谌金中;“多/少+N”结构多角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066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606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