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意义的本体识解研究
本文关键词:语言意义的本体识解研究
【摘要】:语言意义历来都是备受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们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十分深奥复杂,难以处理的问题。基于对语言意义研究的回顾,本文着重探讨了语言本体和识解的内涵,并深入分析了侧显和转喻识解与语言本体相互作用对语义生成的影响。研究表明:语言意义源自人类认知对语言本体的识解,是语言本体和认知主体视域的融合;相同的语言本体,因认知识解运作方式不同而语义有所区别。语义生成的本体识解融合可以有力解释同一词项表现出不同的语法范畴属性、词语组合义及转喻表达义生成等问题。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邵阳学院魏源国际学院;
【关键词】: 语言意义 本体 识解 视域融合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汉情感强化副词的认知研究”(项目编号:13CYY08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02
【正文快照】: 1.引言人类对于语言的认识最早始于几乎同时代的西方古希腊时期和中国的春秋列国时期(黄振定2007:8)。希腊三贤①和先秦诸子②的著作里面都有一些关于语言形式及意义问题的探讨。对于意义的深刻洞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诠释学大师Gadamer关于意义即视域融合的精辟论述。Gadamer(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波;张辉;;跨感官感知与通感形容词研究[J];外语教学;2007年01期
2 李天贤;王文斌;;论文学翻译视域融合的“有界”与“无界”——以李清照《如梦令》为例[J];外语教学;2012年06期
3 张建理;;英语形名结构的动态识解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02期
4 黄振定;;析伽达默尔的语言理解论[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以启;;关于诠释学理论中若干基本问题的探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生性动力机制的概念诠释[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张志伟;说不尽的康德哲学——兼论哲学史研究的几个方法论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5 张能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形而上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李凯;颜炳罡;;庄子诠释方法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彭启福;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与我国教育理念的转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彭启福;;理解与实践——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一种诠释学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潘德荣;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彭启福;西方诠释学诠释重心的转换及其合理走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迎春;;论鲁迅杂文中的理解诉求[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娟;;“语言形式”内涵辨析——附论高名凯先生的语言形式思想[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3 王淑花;;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与古典著作解读的批判[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4 魏向清;;外向型汉英词典编纂的文化传播及其原则初探[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5 姚进忠;;诠释视野下的个案工作[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陈德敏;杜辉;;关于《物权法》中水资源权属制度合理性的评介[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韩志伟;;生产与技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嬗变[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8 郭中;;论语言符号任意性和理据性的对立统一[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陈家旭;;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赵玉增;;从主体视角看法律思维对法治建设的意义[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5 吴津;叙事方式对于人格发展的作用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8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李明;论英语习语中的语言世界图景[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苏红;论绘画中的“儿童画”情结[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符超翔;法律史中的“阐释”与“史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戴剑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导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肖艳;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吴琴;从象似性角度谈茶诗英译中“音”与“形”的传递[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金生伟;竞技篮球运动表演艺术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继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现代人格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安敬涛;“目的论”视角下的大学校训翻译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珍;“通感”与英汉感觉形容词词义转移的对比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褚孝泉;通感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3 王金安;英汉“移觉”修辞格探究[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4 唐桂兰;论通感的认知结构及语义特征[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倪景亚;浅谈通感[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6 徐莲;通感式词义引申的规律及其扩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7 吴静,王局瑛,冯菊莉;概念整合理论与移就辞格[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李亚青;吴喜才;;国内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综述[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吴启文;试评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J];南京社会科学;1991年04期
10 王彩丽;通感现象的理据及功能特点分析[J];外语教学;2004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辛燕;通感的认知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衍桃;《关联与语言意义》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4期
2 张世英;;语言意义的意义[J];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01期
3 周游;余琳;;论语言环境对语言意义的影响[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胡燕平;;语言意义的虚与实[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江畅;语言意义的赋予与理解[J];现代哲学;1989年03期
6 李彤;;重建大学英语课堂——基于语言意义建构的特点[J];太原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7 程向莉;;语言意义哲学研究[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年12期
8 张有军;语言意义及其认知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曾剑平;;语言意义的不确定性——以意义模糊和歧义为例[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F.R.Palmer;周绍珩;;《语义学》(连载)——第一部分 研究语言意义的科学[J];国外语言学;1984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秦秀杰;将欣赏的权力还给观众[N];吉林日报;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宋玮;关于情景符号·语言意义·文学心理文体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6116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611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