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与新史学
本文关键词: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与新史学
【摘要】:自20世纪初梁启超鼓吹新史学以来,学界对新史学的理解几经流变。然而,史学的"社会科学化"及"民史"研究的倾向始终是新史学两大最基本的主张:在内容上要求突破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的政治史藩篱,而以民众史、社会史为主体;在方法上要求突破传统史学的束缚,充分吸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成果和方法辅助史学研究。但是,这些主张大都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具体的史学实践。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成立后,在研究内容上从民俗材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入手,成为"民史"建设躬身践行的先锋,在方法上运用现代语言学、人类学、民族学、天文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研究历史,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关键词】: 语史所 新史学 民史 科学方法论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2批面上资助,资助编号:2012M520569
【分类号】:H0;K092
【正文快照】: *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以下简称“语史所”)上继北京大学国学门,下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学研究所,是在“整理国故”运动口号的背景下成立的现代人文学术研究机构。该所自1927年8月筹办,至1931年1月改名文史研究所,1935年复更名为文科研究所。该所虽仅历时三年半,但先后共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春声;;走向历史现场[J];读书;2006年09期
2 叶涛;钟敬文教授访谈录[J];民俗研究;2000年01期
3 刘小云;;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与现代学术转型[J];史学月刊;2009年10期
4 胡逢祥;;“科学方法”输入后的中国现代史学之走向[J];学术月刊;2008年03期
5 张荣芳;傅斯年在中山大学[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张荣芳;顾颉刚先生与中山大学[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7 桑兵;从眼光向下回到历史现场——社会学人类学对近代中国史学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富伟;;胡适蒲学研究的理论反思[J];蒲松龄研究;2005年04期
2 徐希军;胡适对苏联外交的评判——以对华政策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4年05期
3 曹曦;殷开;;饱濡铅泪记桑田——陈寅恪与胡适眼中的“台湾民主国”[J];安徽史学;2006年03期
4 吴怀祺;;史学话语权与20世纪的中国民族史学——兼说10卷本《中国史学思想通史》[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5 胡晓;;胡适思想批判运动述评[J];安徽史学;2009年06期
6 霍明琨;;再析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撰写中的影响因素[J];安徽史学;2010年04期
7 陈丽;;偶尔露峥嵘——权力话语理论与胡适译《最后一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徐希军,刘向东;留学美国与胡适民主政治思想的形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徐希军;胡适“民主政治幼稚论”价值审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汪大白;胡适语言文字研究的现代学术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池田秀三;洪春音;;“序在书后”说再议[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2 行龙;胡英泽;;三十而立——社会史研究在中国的实践[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3 隋刚;;爱默生创新理念的现实意义:灵性、德性、创造性[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腊生;詹爱霞;;胡适与五四时期的文化转型——以丧葬礼仪改革为例[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5 杨善群;;古文《尚书》研究——学术史上一宗严重的冤假错案[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6 李锐;;顾颉刚先生的“层累说”与经学史上的一个问题[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7 吕文浩;;他山之石——民国社会学者的历史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8 刘巍;;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9 张太原;;发现史料之外的历史——以傅斯年研究为例[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10 赵庆云;;论早期近代史研究所的学术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8年卷)[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杨玲;林译小说及其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华;《洪范》与先秦思想[D];吉林大学;2011年
5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吴超;经、史视阈下的清初实学学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潘大礼;民国三四十年代湖北婚姻冲突案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史振卿;清代《尚书》学若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冯玉新;界域变动与地方社会[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淑文;《尚书》德治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贾清宇;孟子引《书》论《书》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梁月英;《韩非子》法治精神及其文学表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向冠男;《逸周书》文体特色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刘进全;傅斯年史学思想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玲;《尚书·盘庚上》疑难新解[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褚金勇;现代性视域下的“五四”文学革命[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马诗书;梁启超与乾嘉学派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范晓滢;江西高校大学精神的培育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10 张金林;论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改造国民性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黄达人;谈大学学风[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 刘小云;;《吴歌乙集》风波背后[J];民俗研究;2008年01期
3 刘小云;;知行两相难:史禄国云南调查事件探析[J];学术探索;2007年04期
4 杜正胜;从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学革命及其与胡适、顾颉刚的关系[J];中国文化;1995年02期
5 桑兵;从眼光向下回到历史现场——社会学人类学对近代中国史学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月新;;交叉科学方法初探[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2 ;学术信息[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雷群明;关于丛书名称的标点问题[J];语文建设;1987年02期
4 刘示明;;论类比模式[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5 张大松;;论科学思维的溯因推理[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6 潘德荣;伽达默尔的语言诠释学[J];学术界;1995年01期
7 曹德和;对近年修辞学界一些提法的思考[J];池州师专学报;1996年01期
8 吕可红,王玉英;认知语言学探究——现代语言学的科学方法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语言学[J];全国新书目;2005年04期
10 董明;;科学研究主体客体与中西译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0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丁婷;认知框架下的语篇分析实践[D];黑龙江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128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612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