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汉泰定状语对比研究及泰国学生汉语定状语习得偏误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08 14:07

  本文关键词:汉泰定状语对比研究及泰国学生汉语定状语习得偏误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汉语和泰语 定语和状语 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


【摘要】:摘要: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多种因素都可能会引发习得偏误,其中母语的负迁移对于第二语言习得所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 泰国学生在汉语定语及状语的学习过程中,常会产生一些由于母语负迁移所导致的偏误。因而,定状语教学也就成为对泰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以中介语理论、对比分析理论和偏误分析理论为理论依据,选取汉泰定语及状语的构成、类型、与中心语关系、标志词的使用以及位置和排列顺序为角度,对汉语和泰语的定状语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同时,运用偏误分析法,结合具体偏误语料,对泰国学生汉语定语及状语习得的偏误情况进行了探讨。 论文的内容主要如下:第一章引言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及价值,提出论文的理论依据以及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第二章概述了汉语和泰语语序的特点,并对汉语和泰语的定语进行全面深入的对比分析。主要选取角度为:定语类型和构成成分的对比、定语与中心语语义关系的对比、多项定语的排列顺序对比和定语标志词“的”的使用情况。总结出汉泰定语方面的共性和差异。第三章对汉语和泰语的状语进行分析。从状语构成成分、状语与中心语的语义关系、多项状语的排列顺序以及状语标志词“地”(de)的使用情况的角度,对汉语和泰语的状语进行对比。总结归纳了汉语和泰语在状语方面所存在的差异。第四章,笔者就搜集来的泰国学生汉语定语及状语习得偏误的语料,运用偏误分析的方法,归纳出了偏误的主要类型,并分析出了造成偏误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对泰汉语定状语教学的思考,并试以汉语单项定语中主谓短语定语为例,做了简短的教学设计。第五章则主要是对论文主要结论以及不足之处的总结。
【关键词】:汉语和泰语 定语和状语 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9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1. 引言8-12
  • 1.1 研究的背景及价值8-10
  • 1.2 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方法10
  • 1.3 本文的理论依据10-12
  • 2. 汉语和泰语定语对比分析12-25
  • 2.1 汉泰语序突出特点概述12-14
  • 2.2 汉语和泰语定语的对比14-17
  • 2.3 汉语和泰语定中结构中中心语的对比17-19
  • 2.4 汉语和泰语多项定语排列顺序的对比19-22
  • 2.5 定语标志词“的”的使用22-25
  • 2.6 本章小结25
  • 3. 汉语和泰语状语对比分析25-35
  • 3.1 汉语和泰语状语的对比25-30
  • 3.2 汉语和泰语状中结构中中心语的对比30-31
  • 3.3 汉语和泰语多项状语排列顺序的对比31-33
  • 3.4 状语标志词“地”的使用33-35
  • 3.5 本章小结35
  • 4. 泰国学生汉语定状语习得偏误和教学建议35-45
  • 4.1 泰国学生定语状语偏误及原因分析35-42
  • 4.2 关于对泰汉语教学中定语和状语教学的思考42-45
  • 5. 结语45
  • 注释45
  • 参考文献45-47
  • 致谢4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赖小玉;;汉语语境下夫妻间冲突性话语的顺应性研究[J];外语学刊;2011年04期

2 杨骐冰;齐春红;;泰国留学生习得汉语结构助词“的”偏误分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齐春红;秋兰;;泰国学生汉语可能补语习得情况考察[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刘艳红;;方位词定义与归属考议[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5 陆泽军,郭翠英;日语自动词的语义功能[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S1期

6 石定栩;;长短“被”字句之争[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张伟;进入“很+N”框架中的名词子类及其层级性[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金永灿;;浅谈把字句与述宾句的联系与差别[J];青年文学家;2011年04期

9 余昕洁;;浅析大邑方言中“A+惨+了/安逸/圆+了”结构[J];青年文学家;2011年10期

10 方婧;;探寻“V上”语言现象中“上”的本质[J];青年文学家;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吕乔;;日语“人(ひ と)”和汉语“人家”的自称用法对比[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3 邢红兵;张旺熹;;现代汉语语法项目的标注及统计研究[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建强;;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疑问句使用情况调查[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劲荣;;内涵、外延与汉语修饰成分的标记隐现[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6 喻洁;;“再说”和“何况”用法及异同考察[A];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张金圈;汉语单音方位词与单音动词的偏正性组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余成林;汉藏语系语言存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乔翔;汉英形修名结构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卡依沙尔·艾合买提;现代维吾尔语情状类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范丽君;汉藏语因果类复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姚小鹏;汉语副词连接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崔智英;电视访谈的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金智妍;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意义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婷;汉语会话他启自修型修正的互动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林琳;“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戴佳;现代汉语特殊结构“V+得+发+X”[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忠才;从顺应论看反问句的语用功能[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唐莹;留学生汉语动量词习得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肖艳;中高级阶段越南学生汉语常用篇章衔接手段偏误分析[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陈盈新;中高级泰国学生汉语能愿动词习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曹书华;“V到”句式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兴锐;现代汉语“上”类方位词对比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文莲;韩国留学生“比”字句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403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6403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f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