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论林译《茶花女》何以成功登陆中国文学

发布时间:2017-08-10 13:13

  本文关键词:论林译《茶花女》何以成功登陆中国文学


  更多相关文章: 林纾 小仲马 林译《茶花女》 《红楼梦》


【摘要】:林译《茶花女》之所以能够成功登陆中国文学,既与其文本所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又与和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红楼梦》有着审美趣味上的相似性有着一定的关联。《茶花女》正是以此为中介,契合了接受主体既有的审美心理文化结构,进而引发了风靡一时的效应。林译《茶花女》的风靡一时,对"荡子"的生命意识觉醒和情感复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揭开了西方文学登陆中国文学的序幕,而且还构成了五四文学创作主体的"人"的情感与意识的复苏,为五四文学的发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林纾 小仲马 林译《茶花女》 《红楼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国教育体制与中国现代文学”(项目编号:10BZW10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59;I046
【正文快照】: 《茶花女》作为林纾翻译的一部重要小说,开启了西方文学成功登陆中国文学的先河。之前,尽管也有人翻译了不少外国小说,但大都没有引起反响,唯独林译《茶花女》引发了国人对西方文学翻译和阅读的热潮。时人对此曾用“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①来形容;它一出版,“不胫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宗刚;对林译小说风靡一时的再解读[J];东岳论丛;2004年06期

2 李晓红;;语言哲学与文学翻译中的意义再生[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3 张都爱;;悲剧的精神意识分析及其美学意义——兼论中国艺术和审美的心性结构对情的规限[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12期

4 王恒展;;近代“新体文言小说”散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王宁;;世界主义及其于当代中国的意义[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6 周波;;中国文论古今“会通”刍议[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毅;;女性身份的构建与本土文化身份的塑造——中国20世纪文学翻译中女性形象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管龙娟;;郁达夫感伤小说的创作特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2期

3 陈昶;;试论《沉沦》中人物形象的精神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4 张玉红;;孤独的灵魂——论郁达夫的小说创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5 穆仲夏;;水的柔情 诗的风骨——谈郁达夫小说诗化的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6 何卫;;郁达夫与厨川白村文艺思想之比较探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孟松;;论郁达夫“性的苦闷”与《沉沦》的创作[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金连花;魏亚坤;沙欢;;《田园的忧郁》与《沉沦》比较研究[J];长城;2009年08期

9 孙瑞雪;;自我问题的文学呈现——自叙传小说新论[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刘海燕;;论《沉沦》的“病态叙事”[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袁进;;开创都市叙述的新风气——试论韩邦庆的小说叙述理论与实践[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杨玲;林译小说及其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罗滋池;未完成的现实主义:192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多种面向[D];上海大学;2010年

4 员怒华;“四大副刊”与五四新文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周敬山;从“艺术偏至”到“政治偏至”[D];复旦大学;2003年

6 张小平;近代汉语反语骈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郑坚;五四以来中国文学中的小资产阶级形象溯源[D];复旦大学;2004年

8 黄晓华;身体的解放与规训[D];武汉大学;2005年

9 张勇;前期创造社期刊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赖_g煌;晚清至五四诗歌的言说方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达夫的情爱生活与其文学创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邵会;《茶花女》汉译本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熊志敏;海派语境中施蛰存小说创作突围[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林佳;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与张资平小说的艺术特质[D];江南大学;2010年

5 闫慧;隔代的青春抒写[D];西北大学;2011年

6 黄慧英;浮沉在时代大潮中的“海上花”[D];河南大学;2011年

7 赵艺遐;郁达夫创作心理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8 岳文静;从译者伦理角度研究林纾的翻译[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9 陈泳涵;魏晋南北朝至今汉语对话体文学作品中道歉语演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孙华华;晚清狭邪小说的上海书写与想象[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寅;;原始与会通:“意境”概念的古与今——兼论王国维对“意境”的曲解[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王一川;通向中国现代性诗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倪梁康;译者的尴尬[J];读书;2004年11期

4 杨义;会通的核心与“现代的苦恼”中的新会通——会通效应通论之一[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5 邓曦泽;;自我观与自他观——“中国哲学”言说方式之反思[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潘志锋;;近年来关于“道统”问题的研究综述[J];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11期

7 范文澜;;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斗争与融合[J];历史研究;1980年01期

8 柳晓辉;;译者主体性的语言哲学反思[J];外语学刊;2010年01期

9 郭建中;论解构主义翻译思想[J];上海科技翻译;1999年04期

10 何家栋;20世纪中国的“新道统”[J];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士聪,谷启楠;论《红楼梦》文化内容的翻译[J];中国翻译;1997年01期

2 王珏;;从《红楼梦》看翻译中的意象处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01期

3 张捷;;浅谈《红楼梦》的仿词艺术及其英译[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郑成利;;从图里翻译规范论看林译小说《块肉余生述》[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09期

5 李成;李芳;;基于文化差异的《红楼梦》委婉语英译浅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伊藤漱平;二十一世纪红学展望── 一个外国学者论述《红楼梦》的翻译问题[J];红楼梦学刊;1997年S1期

7 朱伊革;从文化学派翻译观比较林纾和庞德的译介活动[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黄tb;;从林译狄更斯小说看林纾的翻译理论[J];科技信息;2010年30期

9 罗秀英;;论林译《撒克逊劫后英雄略》中的文化改写[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李培平;;《红楼梦》译介及其全译本对比赏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传鸣;;《红楼梦》及其英译本语篇衔接对比——汉英主语省略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赵巍;;版本差别与作者意图——《红楼梦》“抄检大观园”的英译本比较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路东平;;《红楼梦》中的詈语使用及其翻译初探[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吴慧坚;;翻译的价值:原作生命旅程的新开展——从本雅明的翻译观看莎士比亚作品汉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吴炫;;文学穿越现实导论[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6 牛水莲;;理想的建立与破灭——“大观园”与“六条院”比较[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7 金星;;文学教育路正长[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年第3期(总第197期)[C];2010年

8 柯岩;;谈谈文学与人生[A];忘年交书简五十封[C];2007年

9 潘翠菁;吴文辉;;艺术直觉[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10 宫玉静;齐子萍;;同途殊归:陈白露与玛格丽特形象之比较[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歆耕;谁是“谋杀”文学的“元凶”?[N];文汇报;2010年

2 李永军;红楼梦译十五年[N];团结报;2009年

3 格非 早报记者 田波澜 整理;“时间不再,我们不再有耐心”[N];东方早报;2011年

4 杨玲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林译的认同错位与文化调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江帆;开启灵活多样的译介方式[N];中国文化报;2009年

6 刘勇 张弛;不读而还是经典的[N];文艺报;2010年

7 宋庄;那影响无法摆脱[N];工人日报;2011年

8 南帆;文学的潜能[N];人民日报;2011年

9 许雯丽;六盘水文学院作家讲座系列《灵感与写作》[N];六盘水日报;2010年

10 李瑞铭根据录音整理;文学的方式[N];文学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宏照;林纾小说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丽华;林纾翻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林元彪;文章学视野下的林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5 郭杨;林译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李虹;《红楼梦》诗词英译移情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肖家燕;《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于连江;多维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批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9 鄂霞;中国近代美学关键词的生成流变[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文瑜;日本近代小说《不如归》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伟;从比较美学角度研究《红楼梦》人物对话语言翻译[D];暨南大学;2003年

2 欧卫华;《红楼梦》之诗词文化内容的翻译[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年

3 刘海玲;文化空白和杨译本《红楼梦》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4 叶常青;析评《红楼梦》中“笑道”的翻译[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张俊锋;《红楼梦》中的文化意象翻译策略初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6 欧阳多根;白居易诗歌对《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影响之比较[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吴英俊;《红楼梦》文化内容翻译的功能主义分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8 周福娟;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D];苏州大学;2006年

9 胡艳玲;从《红楼梦》两译本看文化取向对译者主体性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7年

10 高翔翔;从变译理论的角度分析《红楼梦》库恩译本[D];同济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508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6508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9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