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交际中话语误解的关联—图式阐释

发布时间:2017-08-17 20:29

  本文关键词:交际中话语误解的关联—图式阐释


  更多相关文章: 交际 误解 误解成因 关联 图式


【摘要】:误解是言语交际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常与言语交际相伴而行。现实生活中,有的误解无伤大雅,往往能被说话者或听话者意识到,经过协调和磋商之后能够得以解决,但有些误解就没有及时地被交际双方察觉,结果对交际效果造成了影响。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误解进行了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ichards (1936), Austin (1962)和Grice (1989)等人从语言哲学角度对误解的本质进行了探讨;Fabian (1997)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对误解进行了多层次的研究;Tannen (1994), Holmes (1995)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误解的成因加以分析的;Thomas (1983), Gudykunst (1997)等从跨文化语用学角度对误解进行了探讨;对误解进行认知语用学研究的学者有Sperber&Wilson (1986/1995), Yus Ramos(1998)。国内学者从认知语用学角度研究误解的主要有宗世海(2000)和熊学亮(1999)。由此可见误解研究所跨学科之广。这些研究的内容主要在于误解的定义、分类、形成机制、影响以及规避策略。目前,在这些方面仍然没有统一的定见。在前人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本文旨在对误解的认知成因进行综合、全面的探究。 关联理论是于1986年由Sperber和Wilson提出来的。一经提出,便在语用学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关联理论强调交际中的“关联”与“互明”,关注说话者与听话者在交际中的主体地位,指出了说话者在交际中具有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而听话者需要利用“推理”才能得出话语的隐含意义。关联理论的另一伟大贡献在于它提出了动态的语境观。这一理论为误解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维度,极大地推动了误解研究。 和关联理论一样,图式理论揭示的是人类的一个基本的认知规律。图式理论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逐渐发展为一种成熟的理论。图式是人脑的记忆结构,是信息和知识在人脑中的组织形式。图式是话语理解的基础。近些年来,大量的学者用图式理论去研究听力、阅读和翻译教学,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赋予了这个理论以强大的解释力。而且早有学者提出,图式理论和关联理论并不冲突,相反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关联理论和图式理论都揭示了人类基本的认知机制。在国内外有很多学者利用关联理论来研究交际误解的成因。但是关联理论对误解成因的解释也遇到了一些瓶颈,因为影响话语误解的因素太过广泛。仅在单一的理论框架内进行探讨势必鞭长莫及。而图式理论和关联理论的整合会突破关联理论本身在解释误解方面的瓶颈和不足。 本文通过描写与解释,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关联-图式理论的框架内对话语误解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者在对语料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得出:话语误解的成因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探究:说话者因素,语境因素和听话者因素。其中说话者因素包括说话者的话语因素和说话者对听话者认知图式的把握。语境因素包括语境在交际过程中的变化,不同语境在说话者和听话者认知中突显程度的不同。听话者因素包括话语接受者的推理和话语接受者是否激活了相应的认知图式。 作者在对理论和语料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之后,系统地总结出了误解的生成原因,,同时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误解在言语交际中无法规避的特征。对误解形成原因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误解,从而在话语交流中有效地规避误解。然而其研究意义远不止于此,误解研究所引发的对话语生成与话语理解这一人类基本活动的探讨,有助于推动语言在认知科学视阈内的研究。
【关键词】:交际 误解 误解成因 关联 图式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030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Table of Contents9-11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1-15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1-12
  • 1.2 Research questions12-13
  • 1.3 Aims and significance13
  • 1.4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data collection13-14
  • 1.5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4-15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5-27
  • 2.1 Definitions of misunderstanding15-18
  • 2.1.1 Definitions proposed by previous scholars15-17
  • 2.1.2 Definitions proposed by the author17-18
  • 2.2 Classifications of misunderstanding18-20
  • 2.2.1 The meaning-based standard18-19
  • 2.2.2 The result-based standard19-20
  • 2.2.3 The diagnosis&treatment-based standard20
  • 2.3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misunderstanding20-26
  • 2.3.1 The philosophical approach21
  • 2.3.2 The pragmatic approach21-23
  • 2.3.3 The cognitive approach23-25
  • 2.3.4 The cross-cultural approach25-26
  • 2.4 Toward a synthesis26-27
  •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Study27-43
  • 3.1 Relevance Theory27-35
  • 3.1.1 The principle of relevance28-30
  • 3.1.2 Cognitive context30-32
  • 3.1.3 Communication as an 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32-35
  • 3.2 Schema Theory35-42
  • 3.2.1 Basic notions of Schema Theory35-37
  • 3.2.2 Categorization of schema37-38
  • 3.2.3 Functions of schema38-42
  • 3.3 An Integration between Relevance Theory and Schema Theory42-43
  • Chapter 4 A Relevance-schematic Account of the Cause of Misunderstanding in Verbal Communication43-63
  • 4.1 The cause of misunderstanding on the speaker's part43-48
  • 4.1.1 The speaker's failure to predict the hearer's relevant schema43-44
  • 4.1.2 The speaker's failure to make manifest the communicative intention44-46
  • 4.1.3 The speaker's failure to activate the hearer's relevant schema46-48
  • 4.2 The working mechanism of context as contributing factors of misunderstanding48-57
  • 4.2.1 The constraints imposed by physical context on utterance interpretation48-53
  • 4.2.2 The dynamism of cognitive context and the interlocutors53-56
  • 4.2.3 The difference in salience to interlocutors of the context in operation56-57
  • 4.3 The cause of misunderstanding on the hearer's part57-63
  • 4.3.1 The hearer's failure to select the right schema58-60
  • 4.3.2 The Difference in inferential mechanism between interlocutors60-63
  • Chapter 5 Conclusion63-66
  • 5.1 Major findings63-64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64-66
  • References66-70
  • Acknowledgements70-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秀云,曹春春;图式与文化——图式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张宣,俞鸣同;图式理论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李明洁;会话推理与交际图式[J];修辞学习;2003年01期

4 徐志敏;图式理论在语篇阅读中的作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孙秀芳;图式理论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王晓红;图式理论与二语听力教学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7 王瑞昀;图式理论在听力理解中的应用[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年02期

8 周瑞珍,苏远芸;图式理论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9 陈惠芬,尹玲夏;图式理论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10期

10 訾韦力;近年国内图式理论应用研究述评[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金凤;张向葵;;10—15岁儿童图式表征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2 田延明;;从图式理论看语篇加工中的动态认知模式[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郭晶;李晓林;;图式理论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4 王小明;;句子图式训练方法的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5 何美芳;;图式理论与汉语第二语言写作教学[A];第七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4年

6 吴伟萍;;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张艳梅;;论图式理论在高职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的应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8 彭启英;;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A];2010年贵州省外语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张凤祥;王小华;严娟;李兰;吴晓玲;;图式理论在非英语专业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实证研究[A];传承创新 跨越发展——2012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第三分会场暨贵州省外语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张凤祥;王小华;严娟;李兰;吴晓玲;;图式理论在非英语专业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实证研究[A];贵州省外语学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夏莲茹;图式理论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探讨[N];中国贸易报;2006年

2 郭湛;心灵的狡黠在于反思和优化[N];学习时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夏禾;苏州实小的孩子会学习[N];苏州日报;2011年

4 苏州市实验小学 李耘雯;句子图式及教学的有效策略[N];中国教育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赵小雅;寻找学科教学的“科学处方”[N];中国教育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田延明;语言离散—连续图式表征认知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张U

本文编号:6909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6909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a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