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明喻与隐喻的理解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网络环境下明喻与隐喻的理解机制研究
【摘要】:明喻和隐喻的异同,一直是心理学界争论的焦点。比较论和范畴论认为它们二者并无差异,因为其涉及了相同的理解机制。为了论证二者存在差异,从现有的心理语言学文献中选取50对本体和喻体,分别按"A像B"和"A是B"两种形式展开"谷歌"网络搜索,试图通过真实语境中这两种形式的使用情况,了解其理解加工机制之间的变化。研究结果发现,在明喻句"A像B"中,大多带有解释性说明,即存在喻底(81%);在隐喻句"A是B"这种句式中,大多不带解释性说明,即没有喻底(67%)。这表明,人们在理解明喻和隐喻时加工机制有所不同,明喻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一种相似性的比较,隐喻则更多表现为一种范畴性的隶属关系。
【作者单位】: 太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明喻 隐喻 网络检索 理解加工机制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资助项目(11YJC740067) 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2013-042)
【分类号】:H05
【正文快照】: 隐喻作为常见的语言现象和认知方式,其理解机制一直是心理学和语言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话题。隐喻分为显性隐喻和隐性隐喻。明喻是显性隐喻,其特点在于明确指出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对比关系,即用明显的喻词“像”、“似乎”、“如”等在语言中体现出来,其典型的形式是“A像B”;隐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马明;陈瑶;;隐喻本质的哲学反思[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郭爱萍;郝玫;;论明喻和隐喻的认知取舍倾向性[J];外语教学;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马明;;认知视野中的一词多义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李荣娟;;儿童的创造性隐喻和外语学习[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3 王斌;;隐喻的翻译和隐喻式翻译[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4 彭玉海;;试论俄语动词隐喻显性语义错置——俄语动词多义性的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年05期
5 左步雷;;从《道德经》英译的象喻与隐喻看东西方思维差异——以James Legge、Charles Muller、林语堂、许渊冲英译本为例[J];语言教育;2013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萍;“What-比例式隐喻构式”的IRM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彭宣维;;论明喻和隐喻产生的先后顺序——一项以《诗经》为语料的认知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2期
3 束定芳;论隐喻与明喻的结构及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鹭;;隐喻的理解与语境——以《红楼梦》隐喻为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赵国龙;;从关联理论看认知语境对隐喻理解的影响[J];商洛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3 陈惠芳;;认知语境与隐喻理解[J];绥化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4 王维;;浅谈英语阅读中的隐喻理解[J];科技信息;2010年36期
5 陈治安,蒋光友;隐喻理论与隐喻理解[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6 刘红;;论语境对隐喻的影响——语境下的隐喻表达与理解[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7 郑艳霞;;隐喻理解的语用认知视角[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龚玉苗;周榕;;隐喻理解的ERPs研究述评[J];心理学探新;2009年02期
9 龚玉苗;周榕;;隐喻生涯模型及其解释力[J];外国语文;2009年03期
10 ;隐喻话语理解的语用认知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劲松;;隐喻与形而上学[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黄华新;徐慈华;;汉语隐喻逻辑表征的个案分析[A];第二届海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3 沈秋凤;丁峻;;具身视域下情绪启动对隐喻理解影响的模型[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孙毅;;The Conceptual Integration Model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孙毅;;真实条件、认知语义与隐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郑艳霞;;隐喻的认知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蒲松龄;;隐喻构建基本要素及其与隐喻理解效果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8 李莹;张学新;莫雷;;汉语隐喻理解的认知加工过程与神经机制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朱琳;;英汉比喻修辞比较[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10 袁娟;;隐喻认知推理机制的受制变量研究[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威宁自治县迤那中学 刘世军;怎样区别借喻与借代[N];贵州民族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郭爱萍;明喻和隐喻的心理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继文;中日古典定型诗歌中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3 徐慈华;选择与适应[D];浙江大学;2007年
4 王小潞;汉语隐喻认知的神经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徐妙珍(Phanida Chaophanitcharoen);现代汉泰语修辞格对比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群;隐喻理解中的常规性和适宜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王敏;界面隐喻理解的探索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谭洪霞;认知语境在隐喻理解中的功能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4 孙毅;论语境对隐喻理解机制的指针作用[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5 张思文;隐喻的认知语境观[D];黑龙江大学;2008年
6 文李黠;隐喻翻译中的认知操作[D];中南大学;2009年
7 岳娟;用关联理论阐述认知语境对隐喻理解的作用[D];南昌大学;2011年
8 吴迪;认知语境对隐喻理解的影响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9 伯松;论语境对隐喻理解的动态影响[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周海波;中文隐喻加工机制的ERP探索[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052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05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