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儿女英雄传》与十三辙

发布时间:2017-08-21 16:41

  本文关键词:《儿女英雄传》与十三辙


  更多相关文章: 十三辙 赵荫棠 罗常培 白云生 《儿女英雄传》


【摘要】:"十三辙"是指明清以来中国传统戏曲、曲艺等通俗文学押韵用的十三个韵部。关于十三辙的直接来源,目前有如下三说:1.出自明代徐孝的《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提出此说的是赵荫棠。2.源自清代马自援的《等音》和林本裕的《声位》,其中前者更早一些。持此说的是罗常培。3.来源于明末鼓词作家贾凫西和清代《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持此说的是白云生。以上三说都根据不足。笔者最近发现《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八回有关于十三辙的一段完整资料,非常可贵,迄今为止音韵学界很少注意到。在本文中,笔者把该书的相关段落全部披露并加以分析,希望能够为音韵学史研究和戏曲学史研究提供一份难得的史料。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十三辙 赵荫棠 罗常培 白云生 《儿女英雄传》
【基金】:周建设教授主持的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三百年来北京话的历史演变和现状研究”(10AYY005) 北京语言大学委托项目“北京话研究历史文献叙录及目录”(JY20120208) 2012年度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清代子弟书十五种校释”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14
【正文快照】: 一“十三辙”是指明清以来戏曲、曲艺等通俗文学押韵用的十三个韵部名称,即中东、江阳、一七、灰堆、油求、梭波、人辰、言前、发花、乜斜、怀来、姑苏、遥条①,此外还有用儿化音节押韵的两道“小辙”:小言前儿和小人辰儿。十三辙是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的,辙名和它的排列顺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董绍克;谈《聊斋俚曲集》的语言学价值[J];蒲松龄研究;1997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进珍;《聊斋俚曲集》方言词语释义[J];蒲松龄研究;2004年03期

2 邵吉志;六十多年来蒲松龄俚曲研究概述[J];蒲松龄研究;2005年01期

3 张爱波;;书著山中老更勤——论蒲松龄的文献学贡献[J];蒲松龄研究;2006年04期

4 刘秀荣;;论聊斋俚曲的语言特色[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5 盖光;;生态:引发中国文学传统的现代阐释[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6 蔡丽华;;《青郊杂著》与《五方元音》声母之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7 李清桓;亦论《五方元音》的入声[J];北方论丛;2003年06期

8 阎峰;;25年(1980—2004)来蒲松龄研究简述[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曹祝兵;;《词林韵释》中疑母字变化情况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王凌宇;蔡之国;;评话艺术与方言电视新闻[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冯蒸;;满文标音《正音切韵指掌》研究[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辑)[C];1993年

2 岳永逸;;生存的空间化抉择:近代北京天桥艺人的来源及认同[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风俗史研究[C];2007年

3 岳永逸;;脱离与融入:近代都市社会街头艺人身份的建构——以北京天桥街头艺人为例[A];民族遗产(第三辑)[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梅;中古入声韵在明清韵书中的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秦曰龙;清抄本《五音通韵》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张春雷;《经律up相》up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永泉;《儿女英雄传》考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5 邸宏香;《辨音纂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孙伯君;宋元史籍中的女真语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王进安;《韵学集成》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8 申红义;出土楚简与传世典籍异文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孙强;现代汉语多音字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尹蔚;多维视域下的有标选择复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艳华;《四声通解》今俗音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彭建伟;古典园林的生态美学意韵及其对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启示[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张金发;《马氏等音》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谢建娘;王植《韵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林一鸣;《字学指南》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薇;浅析“扬州八怪”创新精神的当代意义[D];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11年

7 范悠悠;迹象之外[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骆宝萍;《红楼梦》俗字探研[D];浙江大学;2010年

9 郭振华;兰茂《韵略易通》与其诗歌用韵比较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10 梁效永;《儒林外史》女性形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邸少华;;《儿女英雄传》中“象……似的”类框架结构研究[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10期

2 春田;分=劈[J];语文建设;2001年12期

3 陈烁;《儿女英雄传》AXX式状态词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2年02期

4 王玉蓉;;《儿女英雄传》中程度副词“很”“太”异同探讨[J];文教资料;2007年18期

5 张蕾;;《儿女英雄传》中的动词重叠研究[J];宜宾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施建平;谭芳芳;;《儿女英雄传》《型世言》第一人称代词比较[J];学术交流;2011年07期

7 张志连;;《儿女英雄传》汉语介词、介词短语和介词框架概述[J];作家;2011年14期

8 刘继超;《儿女英雄传》中的“把”“被”同现句[J];古汉语研究;1999年02期

9 郑燕明;析《儿女英雄传》中的程度副词“最”[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10 李艳;;反复问句“X不X”格式探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佑源;;汉语规范化问题断想[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2 王邦容;;布依语口语的语音变化现象[A];布依学研究(之二)——贵州省布依学会首届年会暨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3 李新魁;;西夏语辅音系统研究[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辑)[C];1993年

4 龚千炎;周洪波;郭龙生;;发展链:语言规范的本质——兼谈汉语规范化工作[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5 王培光;;书面语的教学规范与语感[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洁;;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中的语言节律问题分析及对策[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陆招英;;语系假设与闽方言侗台语底层词初探[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曹文;;回顾与讨论:跟国际音标及语音学术语有关的一些问题[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李建国;;论语文规范[A];中国辞书论集2000[C];2000年

10 郭小武;;象声词、语气词的声调问题[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瑞英;语言学大师罗常培学术成果被整理出10部文集[N];光明日报;2009年

2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 冯春田;《罗常培文集》 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宝贵遗产[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3 陈保亚;陈保亚:语言的独特类型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北京大学教授 苏培成;促进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刘厚生;《红楼梦》与满语言文化(上)[N];吉林日报;2001年

6 许宝华;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7 左玉tb;国际音标:现代语音学界的国际货币[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8 张振兴,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长期担任语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主任,,《方言》杂志主编。;中国语言学,你有令人羡慕的辉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曹志耘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面向问题:汉语方言研究愿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主持人 本报记者 支玲琳;如何重新发现母语之美[N];解放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辉;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D];浙江大学;2006年

2 王新华;唐五代敦煌语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徐睿渊;厦门方言一百多年来语音系统和词汇系统的演变[D];厦门大学;2008年

4 范淑玲;日语上代、中古音韵与汉语中古音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于建松;早期韵图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6 王怀中;《经典释文》陆氏音系之声类声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楠;古文献中所见山西方言历史词汇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8 宋青;北京话连词史(1750-1950)[D];苏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燕芳;《儿女英雄传》亲属称谓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杜春艳;《儿女英雄传》俗语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汪萍;《儿女英雄传》人物话语中的指人他称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4 陈烁;《儿女英雄传》状态词研究——从《儿女英雄传》与《红楼梦》的比较看《儿女英雄传》中状态词的若干特点[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谭芳芳;《儿女英雄传》代词计量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李守江;《儿女英雄传》动态助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爽;《儿女英雄传》动词重叠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于丽媛;《儿女英雄传》中产生于近代汉语的副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钱毓英;《儿女英雄传》中的副词“才”[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10 高纯;《儿女英雄传》中的北京方言词语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140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140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e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